本报记者齐欣
3月23日,本报以《当年的男孩,你还好吗?》为题,报道了家住建科楼的郭仕贵和陈锦莲老两口想要寻找牵挂了30多年的一对父子的事。昨天,在煤研所一些老人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当年那个男孩的父亲石玉发。在石玉发家,记者说明来意并递过报纸。“那就是我,和当时的情景一样。”石玉发哽咽了,拿着报纸的手不住颤抖。“我和孩子的命大啊,我们爷俩太幸运了。”石玉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我们爷俩是幸运的
“地震那天,孩子103天,和他妈睡在一起。”石玉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房子都塌了,我竟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儿子还活着,我摸到了儿子,一把抱在怀里,可他妈已经走了。”石玉发一手抱着孩子,另一手往四下里摸。他在橱子底下摸到了一把斧子,还摸到了一个小桶,里面有水,“这个桶是用来给孩子她妈焐脚的,她生孩子时落下了脚后跟疼的毛病,每天都把桶装满热水。”
“废墟下,我搂着孩子,等着救援的人。”石玉发说他知道在下面喊也没用,还不如保存体力,等人来救。“孩子饿了,没吃的,我就把水含在嘴里,再往孩子嘴里送,那桶水是她妈留给我们爷俩的救命水。”靠着这桶水,石玉发抱着儿子在废墟下捱到了晚上。
石玉发待不住了,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斧子,凿出一个小洞,把孩子夹在腿中间,蹭了出来,那时已是晚上8点多。“可孩子吃什么?”石玉发说虽然他能把孩子带出来,却不能给孩子吃的,“我愣在那,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还是一个工友给了他一兜饼干,才救了急。
石玉发想搭飞机去成都投奔亲戚,他沿着唐韩路往机场方向去,一路上一直找能给孩子喂奶的人。石玉发说,好多给孩子喂过奶的好心人都是一面之缘,也没记下姓啥叫啥。碑子院有一家帮着喂了3天孩子。“那真是救命的3天,我忘不了。”这是石玉发记得最清楚的给孩子喂奶的事。
后来听说没直接到成都的飞机,石玉发就带孩子回到了煤研所。
-我的恩人多的数不清
“地震后,唐山人助人为乐的太多,那些人一点私心都没有,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石玉发说,回家后他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这些人都是诚心诚意帮我,他们都是我的恩人。”石玉发说,那时候经常有些不相识的人到家里帮忙。记得一天晚上,一位大姐打着手电来的,问我家里还需要什么,我说什么都不需要了,她说那就给孩子做个垫子吧。没过两天,那位大姐就把垫子送了过来。”
有时,家里的床上也不知啥时候又多了件小孩衣服,都不知道是谁放的。时不时邻居还喊:“老石,门外有一盒奶粉,应该是给你儿子的,赶快收起来。”石玉发说,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
“那时遍地都是家,我带着孩子做不了饭,就抱着孩子到外面来吃。”一次石玉发抱着孩子吃饭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这些人当时是唐山饭店学雷锋小组的,他们问了情况,没过几天就找到了石玉发家。“来家里的是一群小姑娘,她们定期来家里拆拆洗洗,给孩子做衣服。我也不会带孩子,能活着就不错了。真是多亏了那些好心的姑娘了。”这些年石玉发一直记挂着她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孩子总算长大了。“要不是大家帮助,也不会有我们爷儿俩的今天。”石玉发说,儿子成家立业了,当年大家也没白疼他。
-能见面太好了
记者告诉石玉发,说郭仕贵老两口牵挂了他们爷儿俩30多年,如果能找到的话,特别想见面叙叙旧。“能见面太好了。我的恩人太多了,太多了,数都数不清,无论怎样,他们始终都是我的恩人。”石玉发说。
石玉发说,那时他无论到哪儿都带着孩子,远了就骑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抱着孩子,怀里长期揣着个奶瓶子,“正因为这样好多人都记得我,也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但好多人都只是一面之缘,以后再也没机会见过。”
昨天下午,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仕贵。“这我就放心了,真是不容易。”郭仕贵非常激动。“他们爷俩过得好吗?那个孩子怎么样了?”郭仕贵不停地向记者打听石玉发爷俩的情况。“30多年了,这也是个奇缘,我下班后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