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晓辉董泽民记者闫漪)前不久,开滦的刘贺新刚刚顺利通过了开滦集团组织的劳务工转合同工的各项考核。虽然眼下他的身份还是开滦唐山矿业公司生产一线的一名农民劳务工,但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后,他将成为一名开滦集团的合同制工人。记者昨日获悉,此次和刘贺新一样,即将“转工”的开滦农民工共287名。
在开滦,这种身份的转换,被称为“转工”,“合同制工人”则被习惯地称为“正式工”。据了解,在开滦集团20000多名煤炭生产一线的员工中,农民劳务工已占到了50%以上。在开滦,农民劳务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享有与“正式工”一样的政治待遇,可以入会,可以入党,可以评先进当劳模,可以管理“正式工”,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劳务工的归属感,降低了流动性。但是这些措施解决的只是某一时间段内的流动性问题,它对农民劳务工的最终离开无能为力。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开滦集团不但做出了不减员的承诺,还大量地从在岗农民劳务工中招录合同制工人,这让开滦集团的万余名农民劳务工觉得心里踏实。
开滦集团在2009年初组织的这次“转工”,共有305名符合基本条件的农民劳务工报名。这个数字占到了开滦集团农民劳务工总数的近3%。经过考试、体检后,和刘贺新一样通过这次转工考核的还有286人。
劳务工的年龄上限是45周岁。早在两年前,刘贺新当时38周岁,他的盘算是不能等到45岁再走,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他自费参加了高级焊工和计算机专业的技校学习。没想到,在他40周岁时,赶上了开滦集团组织“转工”。让刘贺新有机会留下来的,除了他的技校证书,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技能———工人技师,开滦集团掘砌工技术比武第二名,唐山矿业公司的第一名。40岁的年龄上限,是开滦专门为刘贺新这样的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放宽的。正在技校学习的董国同是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三掘区的机电检修工。之前董国同并不知道技校毕业后有转工的机会,只是以为这是公司的常规培训。看到工友转工了,董国同很高兴,他的心愿就是好好学习,通过努力实现“转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