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六旬三次入川代母报答四川人恩情
-编者按
汶川地震一周年就要来临,因为有过同样的经历,地震发生后,知恩图报的唐山人把巨大的热情和心血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唐山人赢得了四川乃至全国民众的称赞。在一周年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际,我们走访了一些参与救灾的亲历者,希望了解这场大地震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当他们离开灾区,再次回到平静的生活之后,又和灾区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血脉联系。5·12离我们越来越近,当大家都把目光对准灾区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同样值得大家关注。
本报记者齐欣
年近六旬,三次入川,倾其所有,无怨无悔。这一切皆源于报恩,完成母亲的夙愿。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市龙泉南里的王瑞勋带着母亲30多年前交给自己的“任务”奔赴四川,开始了自己代母报恩之行。
介绍信、证明信、火车票、工作记录、所帮助家庭情况;各种荣誉证书、捐款收据;志愿者证、工作证、治安人员证;签满当地居民姓名和感谢话语的红绸……这些记载着王瑞勋三次入川参与救灾的纸片、卡片他保存得很仔细。“这都是个念想儿。”虽然4月23日刚刚从四川回来,但王瑞勋还是会时不时翻出这些东西。
-为报恩奔赴四川
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了。王瑞勋的心从那一刻起便不再平静。30多年前,母亲交给他的“任务”一下压上心头,“决不能再等,现在就去四川”的念头一下涌上王瑞勋心头。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王瑞勋的母亲受了重伤,被送到四川救治,从四川治愈归来,母亲便要他马上去四川看恩人。那时王瑞勋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地震后繁重的工作让他脱不开身。母亲告诉我,不要忘了四川的恩人,一定要报恩。”王瑞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四川人民去了。
因为正赶上办退休手续,王瑞勋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四川,6月26日凌晨他踏上了开往绵阳的列车。6月28日下午到绵阳后,直奔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他们看我年龄大了,担心我受不了,便告诉我,工作基本都做完了。”凭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经验,王瑞勋说服了工作人员,留下来成为一名志愿者。
王瑞勋去四川只有妻子知道,到了四川他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也是默默服务,一直躲避媒体的镜头,“咱到四川去就是干活去了。”
-“爱心服务不能歇着”
起初,王瑞勋被安排在了发放抗震救灾物资的地方工作。一闲下来,他就觉得不自在,“天天待着哪行,咱得到一线去。”
王瑞勋找个借口与送救灾物资的车一起去了北川安置点。“亲眼见到北川,让我更迫切想到这儿来。”王瑞勋回来后,直接去了北川民政局,再次要求到更艰苦的北川去,和他一起的还有运物资的司机李爰志。“我们俩再三要求,才终于为我争取到了去北川安置点做志愿者的机会。”在王瑞勋看来,只有到艰苦的一线去,他的心里才会踏实,“无论干什么也报答不完四川人民对我家的恩情。”
7月1日,王瑞勋到了北川受灾群众永安第三安置点,因为有卫生防疫工作的经验,王瑞勋主要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着急啊,每天都心急火燎的。”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王瑞勋知道防疫工作的重要,片刻不敢耽搁。
公厕、垃圾池的卫生清洁、冲洗,灭蝇消毒等,王瑞勋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在重复这些工作,晚上还要轮流值班看管7个物资库房,凌晨才休息。“不累,不知道啥叫累,啥叫困。”王瑞勋服务的安置点有269个帐篷,1700多口人,一天从早到晚,他总是不得闲,“做爱心服务,不能歇着。”
初到安置点,有些老百姓不相信志愿者是来做服务的,“他们以为志愿者是来这儿拿东西来了,我说你们看我就行,看我都干些什么。”王瑞勋用行动慢慢化解了安置点居民的疑虑。以后,不管王瑞勋到哪个帐篷,都像到了家一样。“那里的人也深深激励着我。”王瑞勋看到许多失去亲人的人一直在默默奉献着,而且这样的人无处不在,“他们的精神每天都感动着我,更激发我为灾区群众用爱心真诚服务,用我的实际工作,去感染每位灾民。”
-在灾区倾其所有 车票钱都没留
7月11日上午,王瑞勋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母亲病重,要他速回。临走前王瑞勋一直向安置点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道歉,他说他来北川第三安置点做志愿服务的时间太短了,做的实在太少了,以后有机会他再来。母亲不慎跌倒,两眼角跌破,出血红肿,经治疗,伤情好转。7月18日,王瑞勋再次踏上开往绵阳的火车。
“再回来,我松了一口气,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回来后,王瑞勋依然做卫生防疫工作,他和他的团队还要去很多处帐篷调查,慰问演出。
王瑞勋有时还客串心理咨询工作。一位叫刘超的小伙子,地震前生活就不顺利,再加上地震父母双亡,正上幼儿园的孩子被深埋在大山下,每次见到他时总是在借酒消愁。“我和他说,我们都是地震的幸存者,我们都是男子汉,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有泪水往肚里咽,把困难和痛苦都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他人。”王瑞勋说,“再去看时,他的脸上多了许多笑,我的心里也多了些希望。”
8月份开始,安置点的居民陆续迁入绵阳市永兴安置板房居住,而王瑞勋依然干着本职工作。他到离安置点40余里的地方为受灾群众刘吉会搬运汽车配件,途中与火炬手相遇了。“与火炬手合影留念,我特别激动和自豪,这一天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天,也是我一生最荣幸的事。”
8月15日,王瑞勋所服务的安置点居民全搬入了板房新居。王瑞勋说他们都有家了,他可以安心回家了。
临走前,他跟安置点的居民要了两张打饭用的牌,“这上面标着269,是最后一个帐篷,留个纪念。”
在灾区,王瑞勋倾其所有,回来的车票钱还是单位的会计给寄过来的。
-大年初一,三进四川
回到家里的王瑞勋,心没有一刻平静,“还是担心他们。”之后的日子,他和当地的志愿者一直保持联系。“他们说王大哥你快回来吧,这儿事忒多。”听完这番话,王瑞勋坐不住了。
吃完年夜饭,1月26日凌晨一点多,王瑞勋第三次登上开往绵阳的火车。40多个小时,他硬是站到绵阳。“又见到熟悉的人,心里高兴,看到他们心里也踏实。”
在永兴板房待了10多天后,王瑞勋到了平武,“这是唐山对口支援的地方,我一定要到一线去,多给唐山人争口气。”王瑞勋去的是山区,给各家服务都是到山上,每天都要爬山。放树、扛树、拆危房、建抗震房,一干就是75天。王瑞勋说他在四川学会了不少东西,像怎样在山上扛树、拽树啥的都是现学的。
一根房梁少说也得七八十斤,往山上扛,只要扛起来就不能放,只能找能支撑的地方歇脚。王瑞勋说这些天他走山路也走出了经验,“开始都是跟在当地人后面,只看他们的脚印,不往下看就不害怕,后来也敢走了。”
一次往山下拽树时,绑在树上的绳子脱节了,王瑞勋也顺势滚了下来,被石头挡了一下后才停下。“身上的皮都掉了。”王瑞勋他们放树始终是在1200米左右的山上,一天差不多来回十几次。“有的老乡执意要给我钱,我说是来献爱心的,要钱算怎么回事儿。”“我母亲是在这儿治好的。”这件事王瑞勋说他一辈子都不能忘,他会一直做下去。
-在灾区服务 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今年4月中旬,王瑞勋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带着当地人的感激与不舍,带着对灾区的无限眷恋,他回家了。
临走前,当地人要给他一面锦旗,王瑞勋拒绝了,说这东西太贵,有一块布就行了。“地震无情人有情,感谢唐山老王对我们大山区重建家园的大力支援75天。”“向王瑞勋式的优秀党员学习,灾区人民永远铭记您的恩情。”“郭义兴、郭金莲、郭金燕一家感谢老王。”……一块大大的红绸,上面写满了感谢的话。王瑞勋上车前收到了灾区人给他的珍贵礼物。
星夜兼程的王瑞勋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本来这礼物是想带给我妈的,可她老人家没看到,我对不住我妈啊。”王瑞勋一个劲地摸着脑袋,“不过,我妈看到我去四川了,她老人家也算没带着遗憾走。”
王瑞勋说:“以后肯定会回去,母亲交给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