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跃原
党育新,曾经的唐山地震孤儿,在汶川地震的第四天她就随唐山心理咨询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了一个又一个处于绝望和痛苦之中的地震幸存者。如今,距离汶川地震已经将近一年时间,但党育新对四川地震幸存者的帮助和激励还一直在持续。
-“有什么困难跟姐姐说”
党育新,党氏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她只有6个月大。“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夜里,党育新被紧急招入由共青团唐山市委组织的心理咨询队。15日一早他们就乘火车奔赴四川地震灾区。
在14人的队伍中,有心理专家、有职业医生,而党育新的身份是孤儿代表”。虽然在出征前,党育新来不及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但她的“以身说法”却起到了专业心理辅导所起不到的作用。
漂亮的羌族小姑娘杨珊就是受党育新“感召”而重新树立起生活勇气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一次见到杨珊是在医院里,那时她刚刚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左腿和右脚都被截肢了。而且以后还要再做两次手术。”党育新告诉记者,杨珊今年17岁,地震前是北川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地震时杨珊被压在了倒塌的教学楼里,在等待救援的20多小时里,她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死去。
地震的恐惧和截肢的痛苦让杨珊的情绪异常激动,既不配合治疗也不跟人交流。但党育新的到来让杨珊发生了变化。
“地震时只有几个月也能长这么大了?”当杨珊听说唐山大地震时党育新仅6个月时非常惊讶。
第二天,当党育新再次到医院看望杨珊时,杨珊伸手摸着党育新的脸,叫了一声“党姐姐”。之后的几天,党育新天天去医院陪杨珊聊天。即使一个月后党育新回到了唐山,她和杨珊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
“党姐姐,换药太疼啦!”“党姐姐,我安假肢了,走起路来好辛苦。”
“党姐姐,我又上学了。”……杨珊现在很依赖党育新,经常会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变化告诉她的“党姐姐”。而党育新也会时常发短信问候这个远在四川的“妹妹”,逢年过节还给她寄去礼物。
“我就叫她‘妹妹’,我也真把她当妹妹看。我希望杨珊也把我当成她的亲姐姐,有什么困难都告诉我。我也会尽我所能,关心她照顾她。”党育新说。
-长大要为自己的生命骄傲
在绵阳中心医院,党育新遇到了另外一个令她牵挂至今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当时只有3个月大,也是无父无母的孤儿。而且地震时她的母亲为了保护她把她护在了身下,而自己失去了生命。”党育新说,相同的遭遇让她对这个小女孩有一种不同的感情。
“我和她算是同病相怜吧!当年唐山大地震时我父亲也是用胳膊把我护在了怀里。”说起这些,党育新眼里闪着泪花。
但遗憾的是,党育新当时没有留下小女孩的姓名。“很惦记她,很想看看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希望她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党育新说。
“她和我一样,对地震本身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可能要到好几年之后才会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那时她也可能会有自卑的感觉,会钻牛角尖,会因为永远无法见到自己的父母而感到伤心难过。但我希望她能更多地想到地震来临时她的父母对她那种最无私的爱。她长大后应该为自己的生命感到骄傲。”党育新说,“所有的地震孤儿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颗感恩的心。”
-做让孩子骄傲的父母
党育新告诉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救援时,有一个场面让党育新至今仍无法忘记,也让党育新一直惦念着那些在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
“我们去新建小学那天正好赶上‘六一’,在小学的废墟上到处都是来为孩子烧纸的父母。”党育新说,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他们捧着孩子的照片在废墟上失声痛哭。本该快乐的儿童节,却成了孩子们的祭日。
“那场面太震撼了,我一辈子忘不了。尤其自己做了母亲,更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意义。”党育新说,“眼看要到周年祭日了,我最担心的是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
汶川地震时,孩子们都在学校上课,不在家长身边,甚至很多父母连孩子的遗体都无法找到。“那种寻找、绝望的滋味太痛苦了。”党育新告诉记者,前些天她也通过网络看到了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杀的报道,这更加重了党育新的担心。
“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勇敢面对失去孩子的悲痛,走出阴影。在一周年到来时开始新的生活。”党育新深情地说,“即使孩子已到天堂,我们也应做让孩子骄傲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