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乡村行16
芳邻是驻村女大学生村官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4月22日下午,采访丰南胭脂稻传人、王兰庄镇王兰庄一村的农民李明,他赠我5粒胭脂米,后我拿回唐山,给同事和朋友们看,大家都觉新奇。之后我从镇里一家商店买了一辆自行车,准备骑着它去各村采访。傍晚在王兰庄镇政府食堂吃饭,手擀面、馒头,可口又清淡的晚餐。晚上步行20余分钟,去王兰庄三村看秧歌。当天气温较低,但村民中心附近的空场上,仍有四五十位村民借着路灯光在扭秧歌(如图)。组织村民扭秧歌的是曾经当过村干部的王玉贵。73岁的王玉贵告诉我,王兰庄明清时候就有扭秧歌的习俗,今年正月他从邻村找来唢呐手,请他们吹奏秧歌调,再录制下来,然后用录音机播放。村里的妇女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有百余人参加到扭秧歌的行列中来。正在自娱自乐的一位大妈说,以前爱玩牌的一些妇女也不再赌钱,而是迷上了秧歌,村里风气更好了。
当晚住在镇政府宿舍里,邻居是两位女孩——大学生村干部胡瑞雪和李雪征。她俩告诉我,在村里工作大半年来,有许多感触,内心也非常充实。我借了李雪征的驻村工作日记,读到子夜时分。雪征去年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她被分配到王兰庄镇董唐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她的驻村工作日记从2008年11月3日记起,内容充实,文字朴素。在村里的半年时间里,她整理村级档案,教授党员们如何使用远程教育网,与村民一起清理村内街道两旁的垃圾,为村民们讲解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协助村里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走访贫困户,与村干部一起谋划修水点工作,做了大量琐碎而实际的具体工作。她还为村子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比如她建议在村民经常倒垃圾的地方建一个小型村民健身中心,既解决了村民乱倒垃圾的问题,又利于村民晚饭后去活动。村委会讨论后认为这一建议很可行。一次有村民对她提意见,说她在对村民们的称呼上未入乡随俗,她在日记中写道:“做群众工作,不但要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还要学习农村做人做事的习俗,我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还要继续努力!”在董唐庄村团支部换届选举中,雪征被选为村团支部书记,她在日记中写道:“以后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动村内的青春气息,让年轻人显示出他们应有的风范!”
读李雪征的工作日记,我不由得回顾起自己半年来的经历,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思来想去,一夜都处于半醒半睡状态,窗外是淅沥的冷雨声与淡远的蛙鸣。早上气温骤降,我在宿舍里冻得哆嗦,索性去食堂,与准备早餐的董师傅、张姐聊天。闲聊时,张姐说的一句话很有深意:“干点活儿还能把人累死?主要是看心情舒畅不舒畅!”
早饭后骑车去西杨庄村,这村的三草(稻草、苇子和蒲)加工有一定规模。村子南边有一家大型三草加工厂,里面堆着高六七米的尖顶房子形状的稻草垛,由于到了种棉花的季节,各种打帘机、编绳机都停止了工作。村主任孙宝池介绍,这村有170余户,680多口人,前些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打草帘,近两年逐渐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村里产生了几家三草加工大户。集中加工的好处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压低价格,薄利多销,这些是独家独户分散生产办不到的。
我在村里溜达时,正赶上一个收猪的贩子去村民孙文龙家买猪。贩子以每公斤10元2角的价格从孙文龙家买走了12头猪,孙文龙望着装猪的车开出院子,神情黯然。他告诉我,年前猪价曾达到每公斤十一二元钱,前几天跌到每公斤9元钱,这两天稍微涨了点儿,每公斤能到10元左右。问题是,玉米、豆粕、稻糠等猪饲料却都涨价,这猪真要养不了了。孙文龙喃喃地像是自己问自己,又像是问我,一连问了几句:“这猪价到底是谁定的呢?”我也只能简单以经济学原理回答他。
回到乡政府宿舍,还是冷得打哆嗦。我开始坐在窗前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和威廉合著的《经济学》。窗外冷雨不断打在一株龙爪槐的叶子上,叶片闪着湿亮的光,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不知为何,忽然生出隔世苍茫之感,我们究竟以何物求证今生呢?(记者杨盛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