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交
迁安“大崔庄模式”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陈儒)近日,在迁安大崔庄镇上金山院村委会出现这样一幕:因为一把椅子而大打出手而致伤的两位张姓村民握手言和,已经提起诉讼的一桩刑事案件,在村调委会的劝和下,双方终于挂起“免告牌”。据统计,2009年至今,位于迁安长城脚下的大崔庄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全镇无一起新的信访案件发生。把矛盾化解在村级,强化诉前调解的做法,一时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维护稳定的“大崔庄模式”。
3年前的大崔庄镇治安状况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有2.5万人口、21个行政村的半山区镇,在2007年发生治安案件115起,刑事案件19起,集体访5起、进京访13人次。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警示镇党政一班人:在抓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的同时,更要肩负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还全镇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
与矛盾纠纷频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镇域石梯子沟村连续34年无上访告状、无治安案件、无经济案件、无刑事案件;白羊峪村成为河北省乡村旅游样板村,连续18年无信访无各类案件。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两个村都有一个好的班子。事实证明,许多矛盾纠纷也正是由于“两委”班子软弱、村干部办事不公、方法简单粗暴、不作为或乱作为酿成,农村基层组织成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矛盾纠纷的根本所在。由此,大崔庄镇出台了《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并且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凡涉及全村重大事项,拟定方案后交给群众讨论,再由党员村民代表表决,代表签字后形成决议,减少矛盾源。强化村级组织化解矛盾纠纷责任,排查、化解各种矛盾成为第一村务,“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列为刚性目标,村级组织成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坚强堡垒。
为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大崔庄镇在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用真招。着眼信息灵、情况明,在各村每10—20户设立一名民情信息员,全镇建立了703人的民情信息员队伍,村每周安排一次信息员信息通报会,镇每月召开一次信息员汇报会,此举为镇村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镇党委班子成员向全镇近千名党员、村民代表发放了联系卡,公开了电话号码,直接接受干部群众的反映和质询,自2008年发放联系卡近两年来,镇领导先后接到意见、建议400多条,对这些反映,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有效防止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这镇坚持多措并举,灵活方法,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一是运用教育疏导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对邻里纠纷、财产继承、婚姻等涉及家庭、邻里关系的一般性矛盾纠纷,充分发挥矛盾双方亲戚朋友,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长辈作用,运用亲情、友情、乡情感化,促进双方主动消除前嫌、自愿和解。二是运用明法析理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在农村,特别是在偏远山区,由于一些村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在一些矛盾纠纷的处理上采取一些非理智的做法,使本来能够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在解决这类矛盾中,坚持“情、理、法”有机结合,进行公开、透明处理,当面锣、对面鼓解决问题。三是运用部门联动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村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调解3次以上,对村调解3次以上未成功的矛盾纠纷,由镇调解中心组织综治、信访、司法、法庭、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调解。2009年,镇村两级及职能部门互相配合,调解了23起承包合同、宅基地等矛盾纠纷。司法所、法庭、派出所三个部门联合成功调解9起矛盾纠纷,镇调解中心参与法庭诉前调解27起,成功调解22起,调解的案件无一反弹。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保障。大崔庄镇建立矛盾调解上墙公示兑现奖惩机制牞矛盾纠纷调解与村干部工资奖励挂钩,2008年以来,全镇已累计兑现奖金4万余元。除此之外,还制定实施了信访苗头排查、首接首信首问、调查接访、兑现信访事项调查处理和上站例会等6项工作机制。此外,镇党委政府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两年来印发2000余份征求意见表,归纳梳理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等8大类、240余条意见和建议。在省道三抚路改建征地、新镇区开发、生态观光路修建、白羊峪旅游区建设等多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工程中,未发生一起矛盾冲突和上访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