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山:平凡岗位铸警魂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孙愫)“说句心里话,年龄大了,原以为来这里就图个清闲。哪知道,在这里‘事故就是命令、任务支配一切’,比我以前的工作还紧张,还累,但咱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说这话的,是我市公安交警支队设施工程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马国山。
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以朴实无华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马国山从警三十几年,在交警大队站过岗、执过勤,自2002年起任我市公安交警支队设施工程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如今,已经55岁的他,仍以年轻人的面貌和激情,奔走于一个个交通设施的安装和维修任务中,划标线,搬护栏,装标志……琐碎的工作,却凝聚着鲜为人知的辛苦。
“任务交给他,只有两个字:放心!”
今年6月底的一天,凌晨2点左右市友谊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撞毁了大面积护栏,需要及时处理。马国山从熟睡中接到任务,二话不说,便从家往单位赶,一刻都没耽搁,带领队员奔赴现场,完成路面清理并将事故及时报给了交通事故处。“像这样的任务,一年有很多次,马指导处处以身作则,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是队员们的好榜样。”朝夕相处的同志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保证交通畅通,行人正常出行,队员们划标线要在夜间零点至3时进行;越是雨天雪天,交通事故发生得越频繁,道路的清理、护栏的维护等工作任务越重;来到这个单位,一切以事故为令,为此,我们还要放弃很多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张远教导员介绍说,“国山不善言辞,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自从来到大队,在工作上没得挑,我们每次把任务交给他,心里只有两个字:放心!”
“为了畅通的交通环境,我自己少休息几天,没啥好说的!”
2009年10月,迎接首届曹妃甸论坛前夕,设施大队接到了紧急任务——安装34块国际标识牌。当时马国山正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休养。“想到论坛是唐山的大事,安装任务时间紧张,我们的人手少,我在医院就呆不住了……”马国山说,自己得到消息后,没有犹豫,立即拔掉针头,带领标志组的同志冲到了第一线,昼夜施工……
那个月,细心的队友发现,指导员瘦了,眼睛布满了血丝,但每天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原来,马国山的岳父因为心脏病在医院治疗需要日夜陪护,马国山父亲年迈体衰也需要照顾……那些天可以说是他最难熬的日子。很多时候,马国山下班后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匆匆赶往医院换下照看岳父的妻子,还要抽时间赶到丰润的家中看望父亲,就这样,岗位、医院、父亲的家这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他竟然咬牙挺了过来,没向领导请过一天假,最终圆满完成了曹妃甸论坛的标志安装任务。
几年来,马国山年平均加班720个小时,牺牲公休日90多天。“为了畅通的交通环境,我自己牺牲点休息时间,没啥好说的!”每当受到赞扬时,马国山总会这样说,采访中也不例外。
“指导员的工作干劲是我们‘设施’精神的体现!”
马国山的敬业在整个设施大队是出了名的。大家都说,指导员的工作干劲是他们“设施”精神的体现,他不只有任务时能及时赶到现场,加班加点。平时,没任务的时候习惯在市里主要路段转转,查看设施的置放,护栏的检修情况,个个路口的基本状况,马指导都了如指掌。
为了给一线交警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马国山还探索研究交警值勤岗亭的设置。岗亭外观用不锈钢材料建造,经久耐用,里面备有饮水机、打气筒等便民设施……马国山的想法得到了大队的肯定,由大队汇报给上级领导。获得批准后,马国山奉命负责岗亭的建造工程。为此,他又牺牲了周末休息时间,亲自到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加班加点,原计划10天完成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5天已圆满完成。目前,在唐胥路上,在北新道与建设路交叉口等地,10个新式岗亭已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敢将风雨铸豪情。马国山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设施大队平凡岗位的工作中,激情奉献,无怨无悔,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当代交警最优秀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