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福成和他的皮影剧团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1月26日,正是农历小年。下午,笔者来到了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一进大门,就听见了锣鼓的敲打声。走进矿上自行车棚的底层,看到皮影戏《五峰会》正在上演,十几个老年观众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戏观影。
走进后台,一帮人正在有条不紊地演出。耍影人的,配唱的,拉弦的,敲锣鼓的,一个个忙个不停。悄悄地问旁边的一位大姐:“哪位是方福成师傅?”“那个耍影人的就是。”大姐爽快地回答。
方师傅正在忙着,不好打搅,我们便在不影响演出的情况下抓拍了几个镜头。在后台,演员耍得尽兴,唱得酣畅。从台上向外望,十几个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
下午四点半,演出结束,大家都纷纷散去,我们找到方福成师傅,在他的“办公室”拉起了家常。
方福成今年72岁了,是个十分健谈的老头儿,虽然已满头白发,但一直微笑的脸庞,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乐观和精神头儿。1959年,他入矿到井运区当了一名电车司机。在工作闲暇时,他也给工友们唱上段皮影。方师傅说,“唱皮影的爱好,还是从爷爷那里传承的。”他介绍说,在解放前的时候,爷爷和村里的皮影团走乡串村地给人家唱影,当时只有六七岁的方福成,几乎每天都跟着皮影团活动。在耳濡目染中,他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皮影。
1959年入矿以后,矿上的皮影团每次演出,都少不了他。
1982年,随着电影、特别是电视机的普及,皮影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观众越来越少了。就在这时,矿工会让他负责皮影团的工作。这对于痴迷皮影的方福成来说,是个大好事,但他对皮影的前途却不乐观。从那时起,他定下了规矩:每周演出两次,风雨无阻。来看他们演出的观众人数也是参差不齐,有时几百人,有时就有几个人,而他们却坚持不辍,一直给人们带来快乐。
说起唐山矿皮影团的历史,方福成如数家珍。开滦唐山矿皮影团是1928年成立的,到现在已经83年了。1948年12月,唐山解放。从1949年开始,剧团受到矿区党委、工会的重视、支持,每周末为矿工和家属义务演出。“那时的皮影戏非常受欢迎,我们唱了一出又一出。”
随着剧团的不断扩大,生、旦、净、末、丑,行当、阵容齐全,从8寸影人改为1.2尺,影窗也随之扩大了。改革开放以后,矿上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又将1.2尺的影人改为2尺,影窗也加大加宽,在皮影舞台上展示了风采,更进一步增强了唐山矿皮影团的知名度。1990年,在河北省皮影木偶剧的汇演中,方福成率领的唐山矿皮影团演出的《火焰山》荣获了二等奖,演员张桂凤获得了演唱一等奖。1996年,他们为唐山电视台摄制了20集大型皮影电视连续剧《薛海征西》,受到了广泛关注。
1997年,在全国戏剧汇演中,唐山矿皮影团自编自创的以全国劳动模范赵国峰先进事迹为题材的皮影戏《起不来的风波》,一举夺魁,分别获得汇演、演唱、创作三个一等奖。
“现在开滦的其他矿还有皮影团吗?”据笔者了解,解放前开滦的五个大矿,都有各自的业余文艺团队。方福成长叹一声,“没有了,现在除了唐山市皮影团这个专业团外,全市的业余剧团就剩我们这一个了。”唐山矿皮影团的几位演员,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2岁,没有年轻人接替,剧团以后慢慢地就会消失了。尽管如此,方福成他们几位老伙计还是固守着皮影。方福成说:“我回家就是吃饭,睡觉,吃饱了睡醒了就到团里来,两个孙子上学由老伴去送,家务事我干落个清闲,一门心思地服务我们的皮影团。”
演皮影的青黄不接,看皮影的也是寥若晨星。前几年春节矿上不放假,方福成他们就给家在外地的职工演出,尽管看的人越来越少。今年矿上放假了,只留了少数值班的工人,家在外地的职工全部回家过年了,没有了观众,几位老伙计的心里突然觉得空落落的,不免有点落寞。但是演了一辈子皮影了,谁也不舍得放弃。方福成坚信:“只要我们演出,就有人来看。正月十五,我们就开始演出。”(董泽民、常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