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丰碑
——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文/陈春雁、薛东平、夏冬梅 摄影/ 周立平、于宝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灰尘扬,一片灰蒙蒙……这是往昔开平区李家峪灰场的写照。曾经的李家峪灰场是一片占地4200多亩,积灰厚度达到五、六十米的白茫茫的不毛之地。而如今的李家峪灰场却是蓝天白云,山青林秀,绿海葱郁,鸟语花香深处,不时有野兔、土鸡等出没……
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昔日的灰场,变成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始建于1973年的陡河发电厂,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于1983年修建并通过水力除灰的方式,将灰水引入了距该厂10公里外的李家峪灰场。这里山峦环绕,沟壑纵横,地形低洼,占地面积约2.82平方公里,容积6800万立方米。
灰场周边涉及两区一县14个自然村。多年来,陡河发电厂不间断地对灰场进行综合治理,先后采取了降低灰水比例、实现灰水回收、安装喷淋装置等措施,并在局部地区植树绿化,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灰场来说,治理范围仍然有限,扬尘、渗水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也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为此,陡电在上级领导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决心,不惜以高投入打响了一场绿色的攻坚战……
铿锵“三步曲”
2007年,陡河发电厂多方奔走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林业、水利、地质、环境监测及灰场原设计单位进行广泛调研,经多方勘察、论证后,一个从筑坝、清灰、覆土、选种、种植及至灰场渗水再回收利用的方案,被提上了陡电的议事日程。也就是从那时起,陡电奏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工程序曲。
切断灰源——零排放。治理行动开始前,陡河发电厂领导班子即明确了思路:必须为排灰找到新的出路。为此,2007年,陡电在大唐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就斥资4亿元,实施了干除灰除渣系统改造、脱硫改造、李家峪灰场治理等三大环保工程。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安装调试完成了两座灰库的土建施工和两套设备;安装仓泵80台;制作安装770米输灰管线支架;铺设10条总长度为7千多米的输灰管线;安装空压机及干燥塔各6台;敷设动力电缆8.7千米、控制电缆59千米。随着干除灰除渣系统于2007年年底投入运行,陡电将水力除灰设备彻底切断,结束了向李家峪灰场排放灰水的历史,同时也实现了干灰的100%综合利用。陡电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综合整改——无渗水。为彻底解决灰场向周边土地渗水这一难题,陡河发电厂从坝体的局部覆土和修筑围堰开始治理。通过在靠近2号副坝约300米宽的区域内覆上一层厚度约40毫米的土,再外砌1600余米的“土灰结合坝”修筑围堰,有效隔绝了灰水的渗透,同时也对抑制灰场扬尘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陡河发电厂还修建一座渗水泵房,不仅为浇树、喷淋增加了水量,还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被充分地循环再利用。
全面绿化——无扬尘。在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陡河发电厂专门聘请林业、水利、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专家及灰场原设计单位对李家峪灰场的治理方案进行论证和现场勘察、讨论,确定了“按区域环境分段治理,在灰场内局部覆土,剩余区域种植树木,采用综合治理的形式把灰场变成生态林”的最佳方案。方案明确后,陡电按照区域环境的水土气候要求,投入资金1700万元,筑坝、植树、覆土、修路、渗水回收、清理积灰、敷设管网、修复机井、改造输灰管线等,积极进行生态治理。
为了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陡电更举全厂之力,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治理项目,将原先两年半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年半,共完成灰面覆土35万平方米,敷设浇树管网2万多米,种植沙棘近60万株,植树47万余棵,形成了2200多亩的防护林带,完成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灰场初步形成一片天然林场;2009年,陡电又先后投资370多万元,完成灰面覆土面积38万平方米,沿灰场周边栽种沙棘50万株,种植柳树20万株,形成166万平方米的防护林带;2010年,陡电继续加大树木的栽种力度,初冬时分,在灰场缺少树苗的地带补种了树苗1万余株,为绿化环境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陡电按照最初的计划方案完成了全部树木的种植,共种植沙棘近120余万株、树木100万余株。
如今的李家峪灰场,再也见不到水排灰的景象,只能见到清澈的水顺着浇树管网汩汩流出,浇灌着棵棵树木。灰场内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许多“路过”的种子也在此停下了脚步,使得灰场内的树种由原来的北方柳、白蜡、沙棘增添为北方柳、白蜡、沙棘、杨树、柽柳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灰场内大概有2%的树木都是自然生长的。与此同时,灰场周边的环境也得以大幅改善。根据长期监测,灰场周边的地下水位也在快速下降。今年雨季过后,连续运行了多年的渗水泵也停止了运行;即便现在刮再大的风,灰场内几乎再也没有扬尘飘出。
李家峪灰场完美变身后,吸引了很多电力同行、学者和《人民日报》《河北经济日报》《唐山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等众多媒体的目光,更有人要来灰场目睹这奇迹般转变。初到灰场,很多人不感相信自己的眼睛——多种绿树葳蕤成荫,各类花朵暗送芳香,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枝头啼鸣,看不真切的野兔出没林间。置身这绿色的林海中,有谁会想到脚下原本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灰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