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教孩子说假话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一个小学生递给我一篇习作,习作的题目是《爱读书的我》,其中一个情节是:她喜欢读书,晚上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读,被妈妈发现。妈妈怒不可遏,把书抢过来撕成八块后扔到楼下,她则含着眼泪下楼,把被撕坏的书页一张张捡起来……
得承认,这个情节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只可惜,我对此早已麻木不仁了。我只是摇头一笑,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因为完全相同的情节,我已经读过三遍了。有些谎言,重复几次后确实可以让人信以为真,比如《战国策·秦策二》中记载的曾参杀人的故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贤达而孝顺,著有《大学》《孝经》两部儒学经典。一个与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谣言第三次传来时,他母亲再也无法镇定自若地织布,跳墙逃走了。谎言与谣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假话。假话重复三遍,其威力可见一斑。但是,妈妈撕书的假话被重复了三遍后,我彻底不再相信了。
第一次读到这个情节,我的心确实深受触动,想象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穿着睡衣下楼,借着昏黄的路灯光,一张张地捡起被撕碎的书页,心真的很疼。我专门找到那个孩子的妈妈,郑重其事地劝她不要如此粗暴地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对待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可那个妈妈苦笑一声,告诉我,她很无辜,根本就没做过那样的事情,是孩子的老师让她这么写的。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的真情受到了愚弄,非常不舒服。
第二次读到这个情节时,我真的有点“怒不可遏”了。每个孩子都会读一些书,也肯定会有一些与书有关的鲜活的故事可以写,为什么要千篇一律让孩子们使用这个矫情的情节呢?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这个情节符合戏剧矛盾冲突的原理,可以起到最大化煽情的作用,从而感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
原来如此!
第三次读到这个情节,我已经不再愤怒,而是感觉有点悲哀。在这个充斥着不信任空气的时代里,孩子们从小便要接受“瞒”和“骗”的洗礼,在他们的意识中,作文的目的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是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作文就是说假话,而且要脸不红,心不跳,说得理直气壮,轻车熟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你能期望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讲诚信的现代公民吗?
也许有人质疑,难道让孩子们写一些想象作文不可以吗?不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但请注意,新课标中所说的“想象作文”,绝非是让孩子们胡乱编造貌似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写那些未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同步习作题目来清楚地理解新课标的真实意思。所谓“想象作文”,以三年级为例:编一个童话;假如你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你会变成什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人类未来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的,再把你的想象写下来……可见,此“想象作文”非彼“想象作文”也,记叙文的生命力仍然是真实!
龙年春节前后,韩寒“代笔门”闹得沸沸扬扬,我一直关注,认真地读了双方的几乎所有文章。方舟子以及其他“倒韩”人士质疑韩寒当年的参赛作文有“代笔”的嫌疑。我想,这并非坏事,“诚信”这一人类普适性价值观应该受到永远的尊重与敬畏。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事件,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刻反思。我想到的是,韩寒涉嫌代笔事件,其实也折射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与严重弊病。而韩寒,就是在典型的鼓励说假话的习作环境中长大的,当然他可能没有说假话,但纵然他欺骗了世人,从大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也有很无辜的一面。
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的一句话:救救孩子!记者杨盛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