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社会新闻 正文

唐山市第十七中学“雷锋班”接力照顾失明老人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2-03-14 8:07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唐山市第十七中学“雷锋班”接力照顾失明老人——
17年700个孩子做他的眼睛

宋玉宝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第九届“雷锋班”的学生表演相声。
砸煤块是男生们每次来都必做的活儿。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李菖鹂 代海山 赵艳蕊)

  “爷爷,今天我们给您说段相声,可有意思啦。”

  “好,好,我听着。”

  对于古冶区赵各庄八四楼的失明老人宋玉宝来说,每周六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每到这天,总会有许多“孙子”“孙女”来看望他,帮着做家务,陪着聊聊天,演个小节目,让他忘却寂寞和忧愁。

  这样温馨的场面,从1995年起一直延续至今。700多人、17年、900余次,尽管“雷锋班”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接力为盲人当眼睛的故事却从未间断。

  缘起——
  盲老陷困境,牵动师生心

  “爷爷,我们来看您了! ”一个周六的上午,唐山市第十七中学“雷锋班”的几个孩子拿着生活用品,又来到盲人宋玉宝家。“外边冷,快进屋先暖和暖和。”听到说话声,老人摸索着迎到屋外。“爷爷,我给您扫扫地吧”“我来擦窗户”“我砸煤球去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挽起袖子干起来,屋里屋外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没多大功夫,这个只有24平方米的家已经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地面整洁,桌上还摆好了同学们带来的水果。

  收拾停当后,孩子们围坐在宋玉宝身旁,开始展示他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其乐融融。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孩子们好啊,跟自家的一样,真没说的。”宋玉宝今年64岁,声音洪亮,精神很好。说起和“雷锋班”结下的缘分,他激动地拉开了话匣子。

  原来,他幼时患上眼疾导致双目失明,多年来与老伴相依为命,膝下无儿无女,靠给人按摩维持生计。随着年龄增大,老两口的晚年生活日渐凄凉。1995年,任教于唐山市第十七中学的刘实老师偶然得知了宋玉宝老人的境况,向学校进行了反馈。随后,时任校团委书记的牛淑玲老师选派一个先进班级成立了“雷锋班”,承担起义务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

  至今,第一次走进宋玉宝老人家的情景,仍深深印在牛淑玲老师的记忆里:一进门,一股发霉的味道迎面扑来,熏得人喘不过气;屋里异常昏暗,窗户上的玻璃落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宋大爷正摸索着生炉火,柴火、煤块撒了一地;宋大妈瘫痪在床,无奈地看着乱糟糟的家……

  看到这种情景,一股难言的酸楚涌上了师生们的心头,他们顾不得说话,马上动手收拾起来。有的登上窗台擦玻璃,有的抄起笤帚清理犄角旮旯,还有的将老两口用了很久的床单、被褥换下来,洗干净。适逢数九寒冬,师生们的手冻得通红,却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他们一边忙活着,一边与老两口说着话。一时间,小屋内笑语欢声、温暖如春。望着整洁干净、焕然一新的家,两位老人感动得都不知说啥好了。

  从那时起,宋玉宝老两口便成了“雷锋班”师生永远的牵挂。

  坚持——
  9届雷锋班,17载接力赛

  据该校德育副校长何玉宗介绍,历届“雷锋班”都是从七年级的优秀班级中选出,为期两年。每逢周末或传统节日,“雷锋班”的学生们都会赶到宋玉宝老人家,帮着做家务,送去慰问品,陪老两口聊天。17年间,先后有九届“雷锋班”700余名学生参加了这场爱心接力。而每届学生卸任时,都会举行专门的交接仪式,将“雷锋班”的旗帜转交给下一届班级。“每个孩子,都以成为‘雷锋班’的一员而骄傲”,何校长欣慰地说。

  1997年,七年级七班接过了“雷锋班”的旗帜。那年冬天,几乎每个周末,班主任吴淑琴都要带着学生们去煤场为老人拉煤。用小车把煤拉回来后,他们还要分类处理,将大煤块堆放在一起,再把煤面子制成煤坯。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家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大都没干过什么重活。可在这里,为了能让这对孤苦老人少一些负担,他们默默做着平日从未碰触过的脏活儿累活儿,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也不肯歇歇,手脸弄脏了,也顾不上擦擦。有个叫张华的学生,家住磨石板村,离宋玉宝家很远。但只要有活动,他从不缺席,而且总是抢着干重活,不是凿煤块,就是劈木柴。每次临走前,他总是把足够用一周的煤块柴火准备好,齐整整地摆放在炉灶前。

  在长期的帮扶活动中,“雷锋班”的孩子们和宋玉宝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年冬天,老人因为心脏病躺在了病床上。时任第三届“雷锋班”班长的刘辉一直惦念着他的病情,期末考试刚结束,就顶着漫天飞雪前去探望。那天,雪下得很大,3公里的路程,刘辉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当带着一身寒气的他来到老人床前,关切地问:“爷爷,您病好些了吗?”一向坚强的宋玉宝热泪盈眶。老人执意从病床上坐起来,摸索着倒了一杯热水,硬塞进刘辉手里:“好孩子,快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雷锋班”的孩子们,用真诚的关爱,点亮了这对老人孤寂的生活。记不清有多少次,他们拿着用零花钱添置的米面、水果,甚至油盐酱醋,有说有笑地敲开老人的家门,驱走一室寂寞;记不清有多少次,他们陪伴老人欢度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共享天伦之乐;记不清有多少次,他们嘘寒问暖,让病中的老人备感温馨。难怪邻居们常由衷地说:“瞧,宋老爷子多幸运,遇上这么一群好心人!”

  收获——
  爱的付出中,学会了感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学生们也不断收获着感动和对人生的感悟。

  不久前,已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刘辉,专程去探望了宋玉宝老人。他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冒着风雪去看宋爷爷的情景,更不会忘记我曾是‘雷锋班’的一分子。因为这个经历让我学到了坚强,懂得了奉献,这将是我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经常陪陪老人,给他们带去快乐,很有一种幸福感。”已经升入高年级的王哲提起之前参加的帮扶活动,颇为自豪。

  “抡锤子砸煤块这活儿,以前可没干过。每次我们两个男生一组,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经常弄得牙都是黑的,胳膊酸疼。可没人喊累,就觉着能帮助别人,挺高兴的。”王启源说。他是今年2月刚接过“雷锋班”旗帜的七年级一班中的学生。

  班主任侯赤卫说,当得知他们的班级被选定为第九届“雷锋班”时,班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坚定地说:“决不让雷锋的旗帜在我们手里褪色。”而通过定期开展志愿活动,侯老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比以前懂事了。有的同学以前在家很少干家务,现在回到家主动帮父母洗碗拖地;有的同学以前不愿意陪伴家里的老人,如今有空就会去和长辈聊天。

  “时代不同了,但学习雷锋精神不会变。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去影响周围的人,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这就是我们始终坚守‘雷锋班’的意义所在。”校团委书记刘佳坦言道。

  2011年3月5日,该校学雷锋助残行动被唐山市评为学雷锋十佳典型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宋玉宝夫妇更是多次托人代笔写去感谢信,倾诉心中无尽的感激。正如一封信中所写的:“我是个盲人,是你们的爱心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让我在黑暗的世界里重获光明……”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雷锋班”的接力棒还将继续传递,让爱心和真情传得更久远……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刘飞
.
相关新闻:
迁安公安局开展学雷锋促和谐活动(组图)   12-03-12
环保志愿者走进社区   12-03-12
营救生命   12-03-12
五十四中开展“美化环境作贡献”社会实践活动   12-03-12
.
 
.
 
热点新闻
·唐山举行纪念李大钊诞辰130周年音乐快闪活动
·北京理工大学与唐山市政府合作办学!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揭牌
·河北纪念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唐山举行
·最新限行通知出来了!唐山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
·唐山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
·丁绣峰主持召开市政府十五届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
·丁绣峰:以决战决胜的姿态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19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
·唐山·曹妃甸港西宁内陆港揭牌
·唐山:十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