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县区委书记谈文化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
□中共开平区委书记 和春军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纵观历史脉络,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从先秦诸子到汉唐气象,再到宋明风韵,无不充斥着文化的魅力、浸透着文化的力量。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综合实力,决定着民族和政党的兴衰。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集中讨论文化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迈向新里程。作为文化发展的执行者,开平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市党代会关于文化发展的决策部署,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
建设文化强区,要增强文化向心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不仅有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还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评价与批判。只有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统一标准、求同存异,才能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聚精会神干工作,众志成城谋发展”的社会氛围。就开平而言,我们以“四德”教育为抓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文明礼仪培训等活动,融洽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组建形势报告宣讲团,采取“形势政策宣讲大集”“送政策下乡”等形式,对中央和省、市各级全会精神层层宣讲,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达到群众的耳中、融入到百姓的心中;特别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群众性矛盾,适时邀请专家、成功人士与群众代表、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用主流声音回答好“经济发展是为了谁”“城市建设是为了谁”“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谁”等现实问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化发展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建设文化强区,要形成文化吸引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区一级,重点谋划了改扩建“三馆”项目,即建设博物馆,迁建图书馆,改造文化馆;在镇街,进一步延展文化站功能,并尝试建立文化夜校;在村居,全面启动以“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条健身路径、一条文化长廊、一批农家书屋”为主体的“四个一”工程。同时,以“快乐四季风”为主线,将农民篮球赛、秧歌展演、“彩色周末”、“我们的节日”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贯穿全年,切实做到“月月有文化主题,周周有文化活动”,初步实现了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有机融合、健康发展。
建设文化强区,要提高文化竞争力,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我们将其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带动项目,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带”。深入挖掘开平600年文化底蕴,依托开平老城,有选择地恢复“填不满的开平城”的古城风貌;在开平新城,以唐廷枢、聂士成等历史知名人物为重点,建设历史名人园;在新老城区之间,以具有百年历史的铁路为主题,建设特色主题公园,提高历史文化纵深感。另一方面,打造“休闲文化产业带”。以唐山野生动物园搬迁入驻和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平设分会场为契机,对唐山东部10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即东湖生态郊野公园)进行综合整治。在加快建设休闲娱乐会馆(会所)、采摘观光园的同时,全力打造冀东最大的名优花卉展示中心,最大的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最大的兰花种苗组培中心和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繁育中心,并积极搭建平台,适时启动影视基地项目,打造开平高端文化名片。
总之,我们只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为全省、全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