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任丽华为爱心课堂的孩子们上课 记者 吕光宇 摄
高淑珍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 记者 吕光宇 摄
学习心得字迹工工整整 记者 吕光宇 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记者 郭雪)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琅琅的读书声,从唐山滦南洼里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飘出。这个农家院里坐落着远近闻名的爱心课堂。课堂里学生最多时70多人人,少的时候也有近40人。这些孩子有的患先天性脑瘫,有的得了类风湿疾病。14年间,绵延不断的爱心注入了这个农家小院,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实现了上学读书的愿望。
课堂缘起破碎的求学梦
如果把滦南农家爱心课堂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家长就是高淑珍。14年来,高淑珍和王国光、王利国、任丽华等志愿者群体一起,照顾着爱心课堂的孩子们。而这一切,最早源于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的求学梦。
王利国4岁那年患上了类风湿,辗转几年的治疗,小利国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每天看到一般大的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念书,王利国眼巴巴地看着眼热。他不止一次地问高淑珍,妈,为啥不让我上学?我也想上学,我要上学。
高淑珍看在眼里,泪在心里,“儿子,妈咋能告诉你,你这辈子已经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学了。”——而没有文化,以后这孩子可咋办啊。当时高淑珍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给孩子在家办课堂!
姐姐教你们读书认字
自从高淑珍有了在家办课堂的念头,她的脑子就一刻不曾停歇。因为给儿子治病,家里已经借了不少的外债,哪里还有能力请得起老师啊!这时,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出现在高淑珍的脑海,这不就是现成的老师嘛!
那时,刚刚初中毕业的王国光因为家境窘迫放弃了中考,准备外出打工见见世面。而母亲的一席话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你哪儿都别去,在家看着弟弟,我再找几个残疾孩子,你教他们读书认字!”倔强的王国光怎么也想不通,为啥非要在家憋屈一辈子?
此后陆陆续续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要有机会,高淑珍就给女儿做工作:“你兄弟一个字都不认识,以后你就要养活他。如果他能学点知识,以后没准能自食其力,你就能减轻一大块负担。”王国光说,自己的弟弟我可以照看,凭啥还要管别人家的孩子。高淑珍没有接话茬,却说:“明天你跟我去赶集吧,帮我卖点货。”
第二天赶集的时候,高淑珍把王国光带到了一家维修店门前。店门前,有个孩子正在玩耍。这个孩子叫赵洪刚,十来岁的样子,由于幼时得过大脑炎,留下了侏儒症的后遗症。国光走过去问他,你咋不去上学呢?“我上过几天学,可是同学们都笑话我,欺负我。我就不去了。”“那你想上学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让这个孩子哇地哭出了声:“咋不想呢!我爸认字就不多,我哪怕能上到小学毕业,在家能帮我爸收钱找钱,出门也能认得公交站牌了就行。”
孩子的话,深深地震撼着国光的心,这个比弟弟大不了几岁的孩子,同样渴望读书。“那姐姐教你们读书认字,你愿意么?”一听这话,小洪刚破涕为笑,立即拉起王国光的手,“愿意,我愿意!走!”
几天后,高淑珍又找到了其他两个残疾孩子。
两张旧课桌、两块小黑板、一盒粉笔、四个残疾孩子,农家小院里的特殊课堂就这样开班了。望着四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王国光心里暗想,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教给这些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