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笤帚俏销韩国市场 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汤桂清、檀咏、王岩军)8月2日,乐亭县毛庄镇前黑村。一辆大型集装箱货车满载两万把大笤帚缓缓驶出村口——这批独具乐亭特色的大笤帚将通过港口转入韩国市场,走进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据了解,截至去年底,该县年出口大笤帚达到600万把,占据韩国同类产品进口份额的90%以上,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
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笔者一行进入前黑村永平大笤帚加工厂的车间,被蒸煮过的高粱苗子散发着略带甜味的清香气息。30多名村民按照分工,清穗、挑苗、扎捆、拦线、捆把儿……柔软的高粱苗子在村民们灵巧的手中轻快地舞动,在经过不同的流程之后,一把把漂亮结实的大笤帚很快成型。
据了解,大笤帚加工在乐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前黑村,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幼都会这门手艺。已经年逾八旬的秦素金老太太自幼生活在前黑村,老人坐在阴凉处熟练地给大笤帚做着拦线工序。她告诉我们,从记事起,除去忙地里的活计,就是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唠磕边扎大笤帚。
秦素金老人见证了大笤帚加工业几十年来的兴衰演变:由于乐亭加工笤帚的技艺世代相传,当地老百姓加工的大笤帚漂亮结实,在周边的一些大中城市供不应求。上世纪80年代,大笤帚还成为乐亭外贸出口的主打产品,是赚取外汇的主渠道。但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高粱苗子加工的大笤帚逐渐被其它清扫工具所取代。而此时,受当地原材料日益短缺的影响,加之加工传统的大笤帚费工费时,一家一户的分散加工又导致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各种因素造成市场逐渐萎缩。
一味地坚守只能坐以待毙。2005年,永平大笤帚加工厂厂长张永平在给当地供销社交售定做的大笤帚时遇见了一个正在洽谈生意的韩国人。通过翻译,张永平与这个韩国客商达成协议,按对方提供的图纸样品进行各种类型的大笤帚加工。
经过第一批样品试验,韩国客商非常满意。大笤帚这一传统产业在经过低谷徘徊之后,开始重新焕发了生机。毛庄镇大笤帚协会还专门聘请了3名翻译人员,通过互联网直接与韩国、意大利、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联系,按照客商提供的样式进行加工生产。通过与市场对接和不断创新工艺。目前,乐亭大笤帚品类已发展到六股、木杆、竹杆等十几种,出口价格从0.9到1.5美元不等,功能也由原来的家庭室内清扫功能逐步向建筑、船舶、汽车制造业等领域发展。
自2007年开始,毛庄镇大笤帚专业合作社开始通过改组,形成了大荣、和发、三元3个更加专业的大笤帚苗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加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全新格局,进一步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多点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合作社实行统一购进原料、统一工艺标准、统一加工生产、统一出口销售。生产加工模式则将以前需要家庭成员全部完成的加工工序实行分工流水作业,由不同社员专门负责其中一道工序,大大提高了工艺成熟度和生产效率。目前,仅大荣笤帚苗合作社的社员就达到158人,辐射带动街上、勒流河等多个村,下辖6个加工基地,年加工出口大笤帚250万把。
张浩明、李秀云夫妇从事大笤帚加工已有20多年。张浩明介绍说,以前所有工序都由自己操持,自己买苗子、赶着小驴拉着碾子压苗,捆扎晾晒后再自己骑车驮着交到收购站,而现在他们夫妻两人只负责捆扎这一道工序,每天相互配合能加工大笤帚160余把,每把加工费1.1元,两口子一天的收入就有180元。随着分工细化和外销繁荣,前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入到了大笤帚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中,农民收入也节节攀升,每年大笤帚加工产业为村民增收400余万元。
采访中,大荣笤帚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大荣告诉笔者,他正在谋划将大笤帚制作成包装精美的文化礼品,注册商标,使大笤帚这一独具特色的产品成为展示乐亭特色文化内涵的新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