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叫小村展新颜
——市委组织部驻丰润区才庄村工作组帮扶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李永合、齐福臣)
走进丰润区杨官林镇才庄村,一幅宜居靓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户家门口,街道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绽放,老人、孩子们在村民广场上惬意地休闲健身,新打的一眼深水井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我们村能有今天,可真得感谢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们呐!”村书记丁仕怀竖起大拇指,这样称赞。
在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市委组织部与才庄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半年多来,驻村工作组主动融入、真情帮扶、共谋发展,使才庄这个只有130户、416口人的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样板村。
主动融入
“既然是驻村工作组,就要沉下心、住下来,主动融入到村民中去。”入村第一天,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冯军就亮明了态度。
2月中旬,北方的天气寒冷依旧,工作组在村部安了“家”。由于取暖设施不足,手脚冻坏了,他们索性脱下皮鞋,换上“老头乐”,继续埋头工作。买菜不方便,他们就自带粮食和蔬菜,自己起火做饭,吃住在村部。
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组成员白天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听取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晚上则详细梳理汇总情况。仅一个月时间,就将130户全部走访了一遍,征求各类意见建议21条,并建立了台账。针对才庄村经济基础薄弱,还有15%的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市委组织部创新思路,主动与才庄村党支部结成联建堡垒,每个处室对准一个困难户,结成了19对帮扶对子,为每户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帮助解决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
“我们村”是工作组成员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而把群众当作“自家人”的心态,不仅表现在口头上,更多的是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看到谁家农活儿忙不过来,他们就挽起袖子帮一把,从不考虑脏和累;看到打井工人伙食不好,就像招待亲人一样,拿出自己的生活费买来可口的饭菜;一天半夜,雷鸣电闪,他们冒着倾盆大雨,与村民们一起给修路用的水泥苫布遮雨……“他们干工作,跟给自己家干没啥两样!”70岁的老党员丁术贵感动地说。
真情帮扶
入村伊始,细心的工作组成员发现村里饮用水有异味。 “饮水安全关系村民身体健康,必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工作组的鼎力支持下,村里原定今年9月份实施的饮用水井项目提前到了3月份。
为推进项目实施,工作组迅速联系市疾控中心进行了饮用水取样检测,对周围污染源进行了排查。与此同时,30万元资金筹集到位。5月15日,在村民的欢呼声中,301.5米的深水井正式供水。“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比海深!”喝着甘甜的井水,村民们在深水井旁写下最真挚的话语。
与之同步,一系列惠民工程在工作组的真情帮扶下得以顺利实施:
筹集资金43万元,先后翻修了261米的村南北主街,延伸了450米的连村路,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在村里原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在村民中心及道路两侧栽种木槿等树木368棵、金娃花草3万株,修建花池矮墙110多米,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质量;
为村党员活动室更换了桌椅,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捐赠200册图书建起了农家书屋,进一步健全了工作制度和村民议事规则,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制,村两委干部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共谋发展
“外部‘输血’很重要,而激活自身‘造血’功能更加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长久受益,实现增收致富。”这是该工作组驻村帮扶工作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才庄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大田作物和劳务输出,产业单一、收入不高。为此,工作组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群众30多人,到迁西县罗家屯镇水泉村、遵化市刘备寨乡科道屯村参观大棚花卉和食用菌种植。开阔了视野的才庄村民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为选准致富门路,工作组和村两委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经反复斟酌、比较,最后选定投资较小、易管理的大棚花卉作为致富产业。
工作组在咨询有关专家、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才庄村发展大棚花卉种植业可行性报告》,提交村两委、村民代表和党员研究讨论后一致通过。 “我们计划投资120万元,建设花卉大棚30个,占地100亩,年收入90万元没啥问题。”谈起花卉产业发展前景,冯军组长信心十足。
资金是发展的“金钥匙”。经测算,建一个花卉大棚,需4万元左右。这对很多村民来说,难以承担。为此,工作组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联系,申请政策支持。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今年全市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林业帮扶项目规划,可获得建设补助资金6万元。同时,争取到每个棚8000元的配套资金支持。小额贷款、土地流转、水电配套、聘请专家指导等服务工作也即将展开。据了解,已经有20多户村民报名,大棚花卉基地近期将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