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王天译
他是居住在唐山市路北区的一位普通市民,年过不惑的他和爱人一起辛苦工作,养育着自己可爱的女儿,一家人虽无大富大贵却也温馨幸福;他是一个普通的职工,半年多来每月仅有1300多元的收入令他压力倍增;可同时,他也是一个资助着10名贫困学生的好心人,每年邮寄给孩子们15000元的资助费,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收入。他叫徐建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改变了10个贫困学生的命运。一边是生活的压力,一边是贫困的孩子,徐建强告诉记者,再苦再难,他也要资助这些孩子们完成大学学业。
今年40岁的徐建强,带着一副宽边眼镜,近一米八的他身材健硕,但却总能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今年3月份,徐建强工作的原公司关停,在转到新公司后,正处在和新公司一同创业的他,每个月的收入从原来的三四千元锐减到了不过一千三四百元。
过完这个多雨的夏季,再有几天,孩子们就要开学了。尽管半年来的收入一直捉襟见肘,但在8月26日下午,徐建强还是从工资卡中取出了7500元钱。半小时后,其中的5500元分别汇到了5个不同的省份和城市,剩下的2000元钱,他要直接送到正在读大学的两个学生手中。
像这样的生活,徐建强已经坚持三年了。从2009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开始,到2011年增加到第10个,三年来,徐建强和这些孩子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而资助款也从来都没有晚过一天。“很多孩子,资助的时候都还在上初中,但是现在,已经有5个读大学了,另外5个也都在读高中。孩子们的学习都很好,只要能继续读下去,相信他们都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徐建强说。
按照当初定的计划,徐建强把3000元寄给了分别在不同省份读大学的三名学生,2500元寄给了另外5名高中生,另外2000元,是他为在河北联合大学读书的两位大学生准备的,自从去年这两个学生考入唐山以来,这些钱,他都会送到学校去。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有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直到2009年,我认识的魏老师向我介绍了几名在希望工程登记的贫困学生后,我的想法才最终实现。”徐建强说,他资助的第一名学生是陕西省宝鸡市一个农村的孤儿冯栋(化名),“孩子的母亲车祸去世不到一个月,父亲就上吊自尽,留下他和一个妹妹,寄住在亲属家中。那一年,冯栋正在读初三。”徐建强说,在魏老师说完冯栋的遭遇后,他当即就表示,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资助冯栋读完大学。
徐建强告诉记者,在随后的三年中,他通过魏老师的介绍,先后资助着来自黑龙江、山东、辽宁、甘肃等7个省市的10名贫困学生,“这些学生或是孤儿,或是父母离异,生活都很困难。虽然我的能力也有限,但我还是想为他们出一份力。”徐建强说。
工资几乎全部给了这些学生,徐建强坦言,他们一家的生活目前都在依靠爱人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节俭一些,还是够用的。最主要的是,爱人很支持我做这件事情。”徐建强说,他资助的学生中,只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是父母离异,在跟单身母亲生活。为了不让孩子的母亲担心,两年多来的资助一直都是我爱人与其联系。”徐建强说。
在徐建强的资助下,当初的5名高中生已经全部考入了大学,而另外5名曾经的初中生,如今也在为考大学而奋斗着。徐建强告诉记者,平日里,他和这些孩子们都有着联系,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困难,孩子们都爱和他说说,尤其是考入河北联合大学的两个学生,他们更是会不时地见上一面,聊聊生活。“无论有多难,我都要坚持把这些孩子资助到大学毕业,这是我的一个心愿,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徐建强说。
“我觉得徐叔对于我来说,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更是亲人,给予我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很多帮助。他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了很大的影响。像徐叔这样的无私奉献,默默地给予我温情与动力,我很感动……”谈起徐建强,已经在西南交通大学度过了两年无忧时光的冯栋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