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送情”别送礼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闫妍)
老师:尊重理解胜过请客送礼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时下部分家长逢节日便以“感谢老师”的名义,借机向老师赠送礼品,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照顾”。 “教师节”刚过,面对紧随其后的中秋及国庆节,部分家长又开始筹划准备所谓的“谢师礼”。与家长的“热情”相比,大多数老师并不愿意收礼。“谢师礼”不仅让家长们纠结不已,同时也让老师们倍感压力和尴尬。
家长选择“送礼”求“安心”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教师节送给老师什么礼物时,孩子们大多用稚嫩的声音告诉记者,除了节日快乐的祝福,便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各种涂鸦、贺卡、手工艺品。“我画了一幅画送给我的老师。”来自路北某小学三年级的王鹏程小朋友一边说,一边向记者描述礼物,画上有老师和同学们,上面写着“教师节快乐,爱你的鹏鹏”,“我们老师可喜欢了。”王鹏程骄傲地告诉记者。
与孩子们的单纯可爱相比,家长们的心态普遍比较功利。在被记者调查的20名家长中,6名家长的孩子是高中生,8名家长的孩子是初中生,4名家长的孩子是小学生,2名家长的孩子在念幼儿园,其中有9名家长选择会给老师送礼,家长们普遍表示,送礼是为了“求安心”。
市民刘女士的孩子今年秋季上幼儿园小班,从入园第一天起,她就开始纠结是否要给老师送礼。她一方面觉得,送礼有些功利。但另一方面她认为,这是联系师生感情的机会,最担心的是,别的家长都送了礼,自己不送,孩子会被忽视。而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拿得出手,也是家长们关注的。
也有许多家长是被卷入了送礼的大潮中。家长李女士便是如此。她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在市某初中念初中2年级,教师节前3天,她便抽空去给老师送去了一点“心意”。李女士说,原本她并没有送礼的打算。可到了教师节,她身边的朋友都会给老师送礼,孩子班上的许多家长也都一样,她婆婆就开始着急了,生怕孩子会遭“冷遇”。“我倒是不期盼老师给孩子特殊待遇,只希望老师能公平对待孩子就好了。”
老师:尊重理解胜过请客送礼
刘瑞芳老师在小学当了近20年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其实,何止是家长纠结于送礼,老师也同样纠结。有的家长想方设法地请老师吃饭,托熟人,找关系,只为能请到自己孩子的任课老师,只为能让老师吃了他的饭对他的孩子特殊照顾。“熟人找到我们了,你说我们去不去吃饭呢?不去,熟人要得罪了;去,又是一次应酬。当老师的大多数不喜欢应酬,一边客气地吃着饭,一边时时记着自己的教师身份,山珍海味也没有在家随便吃点舒坦。有的家长送贵重的购物卡,我们缺吗?不缺。你拼命地往老师身上塞,老师怎么办?不接,抹了你面子;接了,丢了自己的尊严。”
“我只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学生送的一张贺卡或是一枝鲜花,我更愿意接受。你没有破费太多,我没有心理负担,你能在节日的时候表达你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我知道我的工作得到了你的认可和肯定,我真的很高兴,很幸福。所以,我希望家长不要再纠结了。”
小学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丽霞老师,教龄18年。她说自己一向尊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最怕的就是学生看低自己,尤其是在师德方面。因此,她很注重这方面的影响,生怕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时如果我不收礼品,一些家长就会坚持认为我不会认真教好他们的孩子。”张老师说,“如果在班上当着学生的面退回家长的礼品,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家长也会起不必要的担心,特别是一些平时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学生的家长,会认为孩子铁定无药可救了,这让老师非常为难。”
张老师遗憾地对记者说,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了班上一名男生亲手做的卡片,非常感动,并在班上表扬了这名学生。然而今年教师节,这名男生的行为没有被其他同学“效仿”,部分家长还是各自送礼,这让自己非常失望。
如何感恩老师才最合适
从1992年进入学前教育岗位,李立勤已在一线教师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0年。作为一家公立幼儿园的老师,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寄来的贺卡,这对李立勤来说是最大的幸福,“这样的礼物没有目的性。”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有时候我也会纠结,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礼物。但我想,28年前国家设立教师节时,初衷是对教师工作的认可。我曾给家长发一张自制的贺卡,告诉他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回报老师,而是让孩子懂得回报社会,感恩父母,所以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是孩子能为家长或者班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这么做一是借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让家长了解我的心:孩子们好的行为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