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不失志 走出新天地 下岗女工自主创业走出人生低谷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下岗后,我自主创业10年了。这期间也尝遍了生活的艰辛,虽然今年才把当初为创业欠下的外债全部还清,但我心里一直有种牵挂,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那些和我当初一样因下岗生活困难的家庭。” 9月27日下午,在丰润区太平路街道纺织二社区,下岗创业明星时宜新给社区的27个贫困家庭送来了价值4000多元的生活必需品。在看到曾经的工友郭晓臣因意外造成身体残疾,生活极度困难时,时宜新的眼睛湿润了,除了捐赠的物品,又将200元钱塞到了郭晓臣的手中。“我想告诉所有因下岗而遭受艰难困苦的人们,下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斗志,面对各种压力,要信得过自己,看得起自己!”
破釜沉舟卖房筹资
今年52岁的时宜新,曾经是唐山市华新纺织厂的一名女工。2002年,时宜新和丈夫双双下岗。”当时我想这么多的下岗工人都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我又是一名党员,应该自谋生路。”时宜新和丈夫最初选择了养殖奶牛,经过几年的奋斗,效益并不理想,几乎入不敷出。
2003年,时宜新的一位朋友要转让手里的一个小日化厂。“我当时挺心动的,但我上哪去找十几万的资金啊?最后想到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那套使用面积只有30多平米的房子。我就想这次一定要破釜沉舟,搏一回。”
“卖房子,你这是败家!”卖房遭到丈夫坚决反对,但房子在时宜新的坚持下还是卖了,住了十几年的家,匆忙间卖了四万六千元。
“当时把房子卖掉后,那心里的滋味就甭提有多难受了。突然没了家,当时我那口子和儿子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三口人分居三地,时宜新自己搬进了日化厂的小院。八间房,一个棚子,一个厕所,这就是厂子的全部。时宜新和两名下岗女工,请了一位司机和作料工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寻求生路背包自荐
没门没路,在唐山市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时宜新每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身后用一个大帆布书包背着10多公斤重的产品,开始独自跑销路。
“记得我去过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饭口过了,服务员都在闲聊。我觉得有戏,便拿出产品请饭店的工作人员免费试用。可没想到,其中的一个工作人员站起来就说:我们不需要,你赶紧出去。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就把我推倒在门外,并把我的产品摔到了地上。”时宜新当时傻站了片刻,二话没说,从地上捡起自己的产品离开。“创业时我也是40多岁的人了,但辛酸也好,流泪也好,我不断告诫自己:你要信得过自己,看得起自己!”为了见到各个饭店的经理一面,时宜新每天都来等,有时等十几天才能见到。渐渐地,过硬的质量和真诚的服务态度终于使产品打开了销路。
打开了销路,却又开始面临着资金回收的问题。某家饭店要倒闭了,但还欠着时宜新2万元货款。“当时与这家饭店做海鲜生意的人都说货款怕是要泡汤了,都不再追要。可我不行啊,没有这2万元货款,我的厂子就无法生产。”最后,饭店给了时宜新一张饭卡抵货款,饭卡只有在这家饭店消费才能使用。“当时我每天就要一碗米饭坐在饭店大厅里,盯着就餐的客人,一有人去结账就追上去问,能不能用我手里的饭卡结账,把现金给我。”在遭遇过无数白眼和嘲讽后,在饭店坐了半个月的时宜新终于拿回了80%的货款。
为了送货方便,时宜新托朋友在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小货车,没想到是个报废车。一次在市里送货的途中,被交警拦下要扣车。送货师傅给交警简单讲述了时宜新艰难的创业故事后,交警感动了,不再扣车,告诉时宜新一定要换车,并把这辆报废车处理好。
永不言弃回报社会
“我现有员工10人,大都是和我同厂的下岗职工。这些年,不断有人劝我:你现在手头有了资金,快改行吧!干这个麻烦事不少,利润却越来越低,可我不这么想,利润再低能给工人开工资,能凑活一家人的吃喝。只要我坚持,我努力,一定会越做越好。”
“下岗不可耻,劳动最光荣。”,“下岗再创业,生活自解决。”在时宜新经营的小小日化厂里,墙面上贴着这样的标语。
时宜新说,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自己先后欠下了不少的外债。但也正是一直以来的坚持,小化工厂有了起色,她自己注册了商标,今年在还清了所有外债后,上了新的生产线。“2008年,为了儿子结婚,我才在丰润地段不太好的位置买了房子。但我现在很知足,为了我的家人,为了这些年与我一起奋斗的下岗的姐妹们,我要继续努力,让厂子得以发展,尽自己可能来回报社会。”
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