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
迁西唱响文化的“春天”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杨宝富、李岩、郝瑛琨)“将文化元素融入三次产业发展,着力实施文化繁荣发展工程”。2013年1月,迁西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再次吹响了文化惠民的冲锋号。连日来,第二届迁西县文学艺术“栗花奖”评选,正月十五戏曲、花会调演,网络春晚、文艺下乡、“金信之春”元宵晚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迁西,正阔步迎来又一个生机勃发的文化春天。
迁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优势明显,如何抢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让老百姓既富起来,又乐起来?“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兴未来,就是促和谐,要着力打造长城文化、水韵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三条特色文化带,全力推进文化迁西建设”。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共识,迁西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立足县情,及早谋划,从抓人才、抓队伍入手,挺起栗乡文化事业的脊梁。“多亏了县里的大力支持,我们几十名诵读爱好者组建了迁西县新生代读友会,举办了‘春之声’诗歌朗诵会、‘且听天籁’专场演出等活动。”这县新生代读友会会长张江桥道出了心声。近年来,迁西已涌现出《栗花》文艺季刊、栗花合唱团、老年体协、农民作家群、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等20余家团体和组织。全县宣传文化队伍达200多人,每年培训文艺骨干300余人,已有12人成为国家级文艺团体会员, 50人成为省级文艺团体会员。众多文艺人才和队伍迅速成为文化事业“主力军”,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先后有《聚焦迁西》《迁西板栗文化》《道德之光》《迁西·滦河韵》等20多部文化系列图书出版;3D动漫《迁西板栗传奇》已拍摄完成,《血战喜峰口》《兵妈妈》等影视剧本已创作完成;《迁西欢迎你》《滦河时代》《栗乡情》等100多首原创歌曲在栗乡大地传唱。
文化事业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县财政出资20万元设立了两年一届的文学艺术最高奖“栗花奖”。为展示栗乡文化风采,每年开展持续一个月的“栗乡之夜”文艺展演。为满足山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投巨资兴建了栗乡文化公园、板栗博物馆、滦水湾公园等一批文化场馆,并由财政配套,使全县17个乡镇的文化站和417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县9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80%的村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伍,百姓十分钟内就可以到达自娱自乐场所,“乡村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
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助推县域文化驶入发展“快车道”。迁西以开展遍布城乡的文化活动为平台和抓手,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为期一个月的“栗乡之夜”文艺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每届观众都达10万人次以上,成为全县文化活动的闪亮品牌。被评为河北省一县一品“双十佳”县域品牌文化活动的“中国·迁西栗花节”已连续举办四届,通过文艺演出、“礼赞迁西·一首好歌一篇美文”全球征稿大赛、书画摄影展、栗林花海游等活动,年吸引县外人士上万人次。“今年以来,景区已先后迎来游客4万多人次,直接收入突破300万元。”提起文化活动的作用,迁西景忠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新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在为期半个月的景忠山纳福迎春文化节上,因融入了栗乡特色文艺演出、猜灯谜、花会表演等10多场文化活动,吸引了更多游人,也增加了收入。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导向,集聚建设经济强县、和谐迁西“正能量”。走进渔户寨乡擦都岭村,国学文化一条街格外引人注目,以二十四孝、成语典故、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学壁画文化气息浓厚。村妇代会主任贾玉娟高兴地说:“国学街的建设不仅美化街道,还教育了人们向善向美、孝老爱亲,现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都得益于迁西县实施的文化村创建工程,一年来,全县已培树了东荒峪镇前韩庄红色文化村、滦阳镇黄石哨民俗文化村、东莲花院乡马家沟国学文化村等10多个省市典型。无独有偶,已连续举办5届的“德耀栗乡——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暨文艺演出”活动已成为全县上下传递“正能量”的文化品牌。这县通过探索“文艺演出+表彰”的模式,让道德力量寓教于乐。据统计,每次表彰活动仅现场观众就达3万余人。如今,迁西已评选出县级道德模范50名,模范集体1个。其中诚实守信、对每一颗板栗负责的张国华,助人为乐、情暖“两劳”人员的张连泉被授予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刘文福、万玉艳、田成兰等7人被评为唐山市道德模范;常凤侠等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更为可喜的是全县已形成了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风气。
借力文化,兴业富民,迁西的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投资50亿元的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投资3亿元的喜峰口长城抗战文化产业园、京东板栗文化产业园和投资40亿元的迁西县黄金文化产业园等文产项目已先后开工建设。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成效显著,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