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退休老人自组国乐团
公益演出近百场 用民乐娱人娱己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每逢星期天,唐山税钢小区的一座小院儿里都会传出阵阵悠扬的乐曲,《喜洋洋》《步步高》《花好月圆》……动听的旋律从丝竹管弦中流淌而出,让人禁不住驻足聆听。这是风华国乐艺术团在进行排练,这个由30多位退休老人组成的国乐团,成立5年来已经公益演出近百场,老人们用演奏民乐快乐自己、愉悦他人,成为我市一道独特的群众艺术风景线。
退休老人自组国乐团
风华国乐艺术团的创始人是两位60多岁的老人——出了名热心肠的刘琦和李玉兰老两口。退休后,刘琦和几个爱好民乐的老人聚在一起,经常在社区演奏。闲谈中,老人们最大的感慨就是退休后精神上没有了寄托,刘琦和李玉兰便萌发了把喜爱演奏传统乐器的老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乐团的念头。
2008年秋,风华国乐艺术团正式成立,老两口居住的小院儿成了大家的排练场。几年间,他们为艺术团投入了3万多元,置办各种乐器、音响、道具。“我们的乐器非常齐全,板胡、二胡、大阮、月琴、柳琴、扬琴、笙、鼓、三弦、唢呐……样样都有。”团长刘琦介绍,目前乐团已经有30多个团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
喜欢拉二胡的宋宝林是乐团里年龄最大的团员,退休后,曾是全国优秀教师的他离开了讲台,十分寂寞,加入乐团不但让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大家就可以在一起自娱自乐,不仅精神上有所依托,还可以通过演奏把快乐带给别人。”
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多年的姚景云不仅是乐团指挥,并且承担着配器、编曲的任务。刘琦说,“像他这样的专业乐手,出去教课收入不菲,但他却把大量时间花在跟我们这些业余乐手的排练上。”
为了提高演奏水平,团员们坚持每周集中排练三次,大家都很勤奋、认真。团员李云翠和刘海清家住开平区,每次要骑近一个小时的电动车才能赶到排练地点,但也克服困难场场不落。如今,《喜洋洋》等一批经典民乐已被老人们配合演奏得十分精彩,不亚于专业乐队。
5年间公益演出近百场
“抱有功利心态的人在我们这个乐团里呆不住。”刘琦告诉记者,风华国乐艺术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义务到社区、农村、厂矿演出,团员们不仅不收取报酬,连交通费都自掏腰包,演出服装也是自己动手制作。
5年间,艺术团已经坚持公益演出近百场,演奏水平越来越高,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单一的器乐演奏中,加入了自己创编的舞蹈和表演唱,内容以赞美幸福生活、歌颂新唐山为主,也有《映山红》、《铁道游击队》等民歌、红歌。”刘琦说,“这种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最受老百姓欢迎。”
如今,附近的很多居民已经成了艺术团的铁杆粉丝,只要乐团演出,他们必到现场,大家对老人们的表演都表现出由衷的喜爱。家住东港龙城的王女士笑言:“我们周围小区的人都知道这个乐团,只要听到他们演出的信儿,不管刮风下雪,都赶过去看。”
看到大家对演出的喜爱和认可,艺术团的老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去年腊月,乐团在开平区越河乡的一个村子演出,正赶上三九天,大家的手都冻僵了,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李玉兰说,“我们这些老人不仅在乐团里找到了晚年乐趣,也通过公益演出,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盼望将民乐发扬光大
每次演出归来,刘琦常常接到他人申请入团的电话,询问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加入进来。“我们乐团没有任何门槛儿,凡是有爱好民乐的,不管年龄大小、水平高低,都无条件接纳。”刘琦说,遇到没有音乐基础的新团员,老团员都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对他们进行指导,“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把队伍发展壮大。”
64岁的刘建国是钢厂退休工人,年轻时就喜欢京胡,加入乐团后又学会了弹奏月琴,学习不到一年就能够参加演出;团员包大爷腿有残疾,每次活动大家都搀扶着他出来进去;担任司仪的肖桂敏去年5月做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在家里只休息了两个月就归队,因为“每次参加活动心情都特别愉悦,一次不来心里就空落落的。”
刘琦告诉记者,“艺术团最初的名字是‘俏夕阳’,后来大伙儿一商量,改成了‘风华国乐’,就是希望中国民乐能够发扬光大,展现风华。”团员们认为,传统民乐是国家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年纪大了,有时候也觉得体力不支,但老人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义演坚持下去,让市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传统民乐,体会到唐山浓厚的文化氛围。
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