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放成就大跨越
——来自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道之一
编者按:加快建设具有实力、活力、魅力的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必须把扩大开放、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坚持一手抓开放招商,一手抓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又大发展。今天的高新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区域,全市外资企业最集中、全省日资企业最密集的区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最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最突出的区域。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介绍高新区在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以期对各地有所借鉴。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韩立强) 21年前的春天,在市区北郊的一片庄稼地里,省市领导和第一批创业者为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下第一块基石。
21年后的今天,昔日的庄稼地上崛起一座创新活跃、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环境优美的科技新城。这里以占唐山0.0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市1.7%的生产总值和4%的财政收入,成为全市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高新区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持之以恒地扩大开放。没有大开放,就没有高新区的今天。
加大开放的力度——
走出特色招商新路径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提升区域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新区的决策者深知:要想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必须担当重任。在各地都在进行招商策略的博弈中,高新区应该有怎样的考量和定位?在全面审视的基础上,高新区绘制了这样一条特色招商的“路线图”:
培植优势企业,实行“以商招商”。高新区把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活广告”,依托现有企业的成功发展推进招商引资。唐山松下公司是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松下与我市电子设备厂合资设立的高新区第一家外资企业,该区充分利用其在唐山高新区设厂成功的影响力,紧锣密鼓在日本举办了一系列招商活动,并以唐山松下公司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为重点,定向敲门招商。神钢焊材、小池酸素切割就这样落户,形成高新区第一个产业链集群。
充分拓展人脉,实行“委托招商”。一个项目的落地生根,对高新区人来讲,意味着若干个企业的随之而来。他们将入区重点企业的负责人聘请为招商顾问,充分利用企业家关系广、人脉熟的优势为全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关东精密总经理阪上伸、爱信汽车总经理丁野博都成为高新区的招商顾问,一“顾”一“问”之间,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群效应。
优化服务环境,实行“环境招商”。 “硬件不足软件补、区位不足环境补、政策不足感情补”,这是高新区对待招商引资的服务态度。纷至沓来的客商一走进高新区,感受到的便是浓浓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全程代办各类手续;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班子成员分包项目、联系企业,随时协调解决各种难题;对客商生活起居、子女就学等细心呵护,关爱有加……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务,写就一个又一个招商引资佳话:唐山松下创下了日本松下公司在海外最短建厂纪录,爱信汽车在厂房全部建成前没有派一个人过来。
拓展开放的广度——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芬芳”
1994年8月,当时的唐山电子设备厂与日本松下达成协议,双方合资成立的唐山松下公司正式落户高新区。
十几年来,唐山松下如日中天,公司生产的松下电焊机已成为日本松下在华投资的49个企业中销路最畅、效益最好、影响最大的产品。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众多日资企业接踵而至。先是有总投资6050万美元的NGK唐山电瓷有限公司跟进落户,随后小池酸素、神钢焊材、关东精密、爱信汽车零部件、江东电气等一批日资企业纷纷入区发展。目前,全区日资企业达23家,是我市乃至我省日资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也成为我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靓丽窗口。
高新区的“日系路线”被业界誉为“定位招商的样本”,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高新区在巩固“日系路线”的同时,把招商触角伸向欧美、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活跃了开放工作全局。去年9月,由世界500强英国汇丰银行投资1585万美元成立的汇丰银行唐山分行正式在高新区开业,一举填补了我市没有外资银行的空白。另一家世界500强法国赛诺菲公司成功收购了太阳石药业,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药品创新中心和新产品研发中心。目前,高新区拥有外资企业61家,涉及日本、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世界500强6家。去年外资企业实现产值79.3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25.46%,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实际利用外资6026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海螺、中冶、冀东、北内、唐齿、亚特重工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在高新区投资建厂,开诚电控、国华科技、陆凯科技、百川智能、汇中仪表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先后落户,形成了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八方客商争先进驻的喜人态势。去年,全区共有开工在建项目63个,总投资300亿元,项目平均单体投资额达到4.76亿元。
挖掘开放的深度——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崛起
建区以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2012年生产总值首超百亿元大关,达10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9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2.4%,比全市高出10个百分点。自2005年起,高新区发展质量连续多年在全省47家开发区位居榜首,2010年底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入“国家队”高新区行列。
高新区为什么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又大发展?“产业层次决定经济质量。”高新区人有这样的一致认同,“不断挖掘开放的深度,加速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才能提升发展的质量,赢得发展的主动。”
经过21年的艰辛创业和以不断深入地扩大开放,高新区集聚企业570家,形成以松下、开元、神钢、鸿鹏焊业为代表的焊接,以爱信、亚特重工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以NGK唐山电瓷、海螺型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太阳石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以汇中为代表的智能仪器仪表,以地源热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等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焊接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规模为中国第一、亚洲前三、世界前十,并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去年,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也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
尤为可喜的是,在提升优势产业的同时,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一个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企业数量达到365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六成还多。在建设路两侧,大陆青年都会、星城时代、元龙大厦、盛世花园五星级酒店等地标建筑群主体基本完工,中央商务区雏形初具。高118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高科总部大厦,是我市目前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写字楼之一。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就吸引汇丰银行、承德银行、人寿保险唐山支公司、神华集团唐山公司等一批总部企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入驻,入驻率达83%以上。该区投资3亿元的软件园一期工程正在紧张装修,今年6月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全省最大的软件企业集聚区、最大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开放成就跨越,开放成就梦想。这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正和着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铿锵节拍,书写新的开放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