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地科技新城
—来自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韩立强
在唐山开诚电控设备集团,员工们正在对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进行总装。吕光宇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去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少企业感到寒意阵阵,而最近记者在百川集团智能机器有限公司采访时,副总裁杨金川却告诉说:“我们一点都没受影响,反而趁机抢下了不少欧洲企业的市场,经营指标继续高速增长。”
杨金川的底气来自公司雄厚的研发实力:仅500多名员工的企业,研发队伍就有100多人。公司始终占据科技创新的前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机车检修实验设备制造企业,产品不仅遍布国内18个铁路局,还出口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百川的骄人业绩,是高新区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6%;57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全区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市的50%和90%。
火炬激情闪耀,创新高地、科技新城正在市区北郊迅速崛起。
“科技小巨人”和24项“全国第一”
穿梭在高新区,映入眼帘的企业名称中最多的字眼是“科技”二字。看占地,大多不算大;望厂房,似乎也不够气派。
“可别小看这些中小企业,他们几乎都是‘科技小巨人’,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陪同采访的管委会干部介绍说。
在唐山开元集团松下公司,记者见到了集团董事长柳宝诚。这位在焊机领域纵横驰骋了20多年的知名企业家虽早过花甲之年,却依然神采奕奕。如今,开元集团是国内第一、亚洲前三、世界前十的焊机企业,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都留下了开元焊机的耀眼弧光。“集团能有今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科技创新,从制造迈向创造。”柳宝诚说。
这正是高新区发展的最强音。为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这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对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按1∶1的比例予以配套支持,被企业称为“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目前,区内90%以上的科技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和设立省市级研发机构、工程中心59家。
一大批“科技小巨人”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茁壮成长,占据了产业领军地位,成为推动全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开诚集团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中冶京唐精密锻造公司多项模锻技术开启了国内生产大型模锻装备先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汇中仪表公司参与了国家“863”计划,主导产品系列超声流量计连续10年保持行业内产销量第一;这里还有国内最大的防腐电器设备生产厂家、最大的管道探伤机器人研发企业、耐火材料行业最具影响力及知名度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中国第一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毒株动物灭活狂犬病水针疫苗也在怡安生物公司全新问世……
科技创新点亮产业星空,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新区企业长袖善舞,创下一个又一个“唐山骄傲”。据测算,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达27亿元,居全省领先。
“孵化器”的魅力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区的立区之本。唐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1998年,一位老先生拿着一纸专利和30万元注册资金来到创业中心,陆凯科技有限公司由此诞生。“毕业”十几年后,陆凯已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的“电磁振动高频振网筛”被誉为“中华筛王”,引发黑色冶金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
无独有偶。因成功研发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而在业内声誉鹊起的开诚电器集团,就是该中心孵化出的企业。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开诚集团一跃成国内矿用防爆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超七成。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小车出去”,一位中心工作人员无意间的一句玩笑,形象地揭示了“孵化器”的巨大魅力: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
据介绍,创业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适合科技企业创业和成长的服务体系,帮助创业者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风险完成科技成功转化。该中心还先后设立了唐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唐山高校科技创业园,并引进了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搭建起了产学研合作的优质平台。以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为例,成立以来共组织技术交易对接会33次,发布、推介先进科技成果40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60余项,签约技术转移项目37个,成交金额达2.12亿元,涉及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行业领域,促进相关企业增加销售收入30余亿元。
截至目前,创业中心已累计孵化中小企业300多家,“毕业”企业80余家,其中不少企业成为各自行业的领跑者。我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近三分之一是中心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被认定的软件企业中,七成以上来自创业中心。“这里可谓科技企业的‘黄埔军校’,全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唐山依煤而建,由钢而兴。传统产业既是当家吃饭的支柱产业,更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区责无旁贷、使命重大。
在奥特机电设备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一个又一个“铁皮小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别小瞧了这个铁家伙,里面装的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节能减排实时监测分析系统,集纳了近20项专利技术。”据介绍,这套系统被包括冀东水泥在内的我市不少水泥企业采用,改变了以往无法及时有效控制生产线的弊端,实现了以低能耗达到高效益。
在煤炭行业,国华科技、陆凯科技等公司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了湿法和干法选煤两大系列,占领了国内主要煤炭产区市场。其中国华科技公司开发的重介质旋流器和喷射式浮选机,已分别在国内160余座矿山和110余座选煤厂推广应用,可使全国选煤厂每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陆凯公司生产的“中华筛王”,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每年可为国内选矿行业创造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
针对我市是钢铁大市的实际,这区注重发展钢铁产业信息化,先后吸引了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公司、唐钢自动化公司入驻,技术能力涵盖了黑色冶金自动控制、精品钢冶炼、节能降耗、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成功地为京唐钢铁、唐钢、建龙钢铁、津西钢铁等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促进转型,高新区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亮丽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