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本报值班
详解海葬有关问题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昨天上午9时至11时,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本报值班,现场解答了市民有关海葬、福利院孤儿养育、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相关事宜咨询。
今年海葬已有100多人报名
许多拨打热线电话的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海葬,希望能够了解其具体过程。
据悉,2013年唐山市第十六次骨灰撒海活动预计于4月28、29、30日举行,地点为天津港,现已有100多人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4月10日。
海葬的程序如下:
申请报名:家属提前与海葬服务机构联系登记,并到市殡仪馆业务大厅一层海葬服务部报名,内容包括故者姓名、性别,亲属姓名,与故者关系,拟参加人数,联系方式等。
办理手续:故者直系亲属自带故者骨灰办理相关手续,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故者火化证或骨灰寄存证原件及复印件、经办人与故者的亲属关系证明信,故者的亲属需签署“海葬活动申请书”,缴纳费用并领取骨灰袋。
手续办完后,亲属将故者骨灰装入骨灰袋中,并放于临时寄存处。
乘车:乘车集合地点为市区,由随乘工作人员陪同,到达天津港码头稍作休整后登船。
告别仪式:宣布骨灰撒海活动开始,全体默哀奏哀乐,宣读祭文,将伴有鲜花的骨灰撒向大海。
活动结束后发海葬证书,乘车返回集合点。
海葬是一种文明殡葬方式,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这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在逐渐被市民接受,据统计,全市累计已有800多位逝者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于4月初投入使用
有市民咨询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保护这一热点问题。市救助站表示,去年,该站与公安部门联动,发现有未成年人乞讨。即采取保护性救助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返家。经过努力,全市在去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城市街头无未成年人乞讨现象。此外,位于该站的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于今年4月初投入使用,可提升对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
据了解,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3012平方米,具备五大设施,即:适合未成年人生理生活特点的男女宿舍、洗澡间、洗衣房、餐厅等生活设施;有线电视房、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等文体设施;具备简单诊治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医疗设施;多功能教室、手工制作室、美术绘画室、图书室等教育设施;心理咨询室、反家庭暴力庇护室和泄愤室等心理调整设施。完备的功能和设施将极大改善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条件,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康复服务和生活技能训练。
收养孤儿应具备5个条件
有市民咨询如何能收养孤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收养人应具备5个条件:1.无子女。2.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年满30周岁。5.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被收养人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需在收养登记人员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
(刘国祥李莹赵立峰)
图为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本报编辑部现场接待读者咨询。记者刘洪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