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秀和她的养老服务站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姜松 吴健 占领)春暖花开,日丽风和。在丰南区建设楼社区有一个干净的庭院,整齐的菜畦,韭菜已经长得老高,散发着春的气息。
这里就是马国秀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小院里,居住着11位老人,每个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下岗职工到养老服务站站长
马国秀今年49岁,是个大伙儿公认的热心肠儿。
2001年,马国秀和丈夫先后下岗。为了生存,她当过送水工,学过理发,给饭店刷过盘子,还做过收鸡蛋之类的小买卖儿。后来区里统一安置她们这批下岗职工时,马国秀被安排到了居委会。就在走街串户的过程中,马国秀的热心肠儿发挥到了极致:哪家哪户是空巢老人,谁家的孩子中午吃饭没着落,哪位老人该理发啦……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马国秀却一桩桩、一件件记得清清楚楚。时间长了,小区里的人叫马国秀“咱们的大总管”。去年5月,胥各庄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马国秀成为不二的站长人选。
然而,面对这份荣誉和肯定,马国秀的家人却产生了不同意见。女儿王蕊觉得,妈妈奉献爱心无可非议,但是做这个站长实在是太辛苦。就连81岁的老婆婆,也怕自己的儿媳妇受累。面对家人的反对,马国秀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入户工作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人们需要细心的照顾,我能把老人们照顾好,这个工作给别人我不放心,不踏实,就让我去吧!”
养老服务站里的“马家军”
2012年6月,马国秀的养老站迎来了第一位老人张凤芝。69岁的张大妈原来身强力壮,一场重病之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自己接待的第一位老人,马国秀是既激动,又紧张“那时候心里特别没底,就怕相处的不好,老人不稀罕我,不认可我。”
为此,马国秀每天早上5时就起床,为张凤芝准备早饭,白天给她按摩,擦身,陪她聊天,晚上不管多晚,都会等老人睡着了才离开。慢慢地,张大妈越来越依赖马国秀,连过节都不愿离开。后来养老站里的老人逐渐多了起来,每当马国秀照顾别的老人,张大妈就会撅着嘴不开心,马国秀每次都要哄上好一会儿老人才“多云转晴”。
时间一长,随着口口相传,马国秀的名声在外了。不但丰南各地的老人来了,就连唐海的老人也被家人送到了她这个养老站。马国秀既是站长,又是护工,还身兼厨师和保洁员。每天天不亮起床,有时后半夜还不能躺下。虽说一直在招护工,可人家来了,干上没两天就闹着走,说是多累都不怕,就是擦屎擦尿的实在受不了。看到日渐消瘦的马国秀,先是丈夫一声不响地加入进来,紧接着老婆婆不忍心看着儿媳妇为难,也心甘情愿地搬到了养老站,有时还给她打打下手。最后,一直在埋怨妈妈自讨苦吃的女儿和女婿也来到这里,工作之余帮着妈妈一起照顾老人。
有了家人对自己的支持,马国秀的干劲儿更足了。“我们现在是全家齐上阵,一块儿伺候老人。你看我们这一大家子热闹不?”
“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马国秀这里的11位老人中,有4位老人是瘫痪在床完全不能自理的,有3位老人是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的,只有4位老人是基本能够自理,在这里养老。为了这些老人,去年马国秀始终在养老站里忙活,直到过年老人们都被接走了,她才回家睡了几宿整觉。而家与养老站的距离尚不足两公里。
对于自己82岁的老母亲,马国秀始终心存愧疚。为了让女儿踏踏实实地干活,老人一直不愿到养老站来。“我照顾着11个老人,却没法子伺候自己的老妈,只有趁着买菜的空儿看上一眼。”说话间,马国秀泪流满面。然而在这个略显简陋的养老站里,马国秀却是11位老人最亲的闺女。
老人们都愿意听马国秀的话,说“这闺女从来都不嗔得我们”;老人们都愿意吃马国秀做的饭,说“饭蒸得软,菜炖得烂,我们吃得香”;老人们都愿意跟着马国秀,说“这闺女心眼儿长得正,我们跟着她不受屈”。
马国秀说:“看着老人们欢喜了,自己就高兴。这辈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