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侠 肖艳青
刚刚过去的“3·15”,着实让假冒伪劣商品心惊胆战了“一阵”。可笔者发现在农村的小卖部、集市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却“处事不惊”,依然“我行我素”,“周住”牌洗衣粉、“豪牛”牛奶、“康帅博”方便面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让人雾里看花,难辨真假。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打假维权意识的提高和相关监管部门打假工作力度的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在城市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所以有些不法商贩就把目光盯向了农村。一些在城市无立足之地的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涌向农村市场,这些产品囊括农民吃穿用等各个方面,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扎堆农村?原因很多。一是农村消费网点极为广阔、分散,不容易监管。二是众多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差,缺乏相关知识,知道买了假货,却不知道去投诉,有的干脆选择自认倒霉,有的想投诉却没有发票缺少证据。三是求廉不注重质量的消费习惯。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民中,廉价是选购商品的首要因素,使得很多农村消费者没有把产品质量放在心上,有时甚至知假买假。加之少有正规大型超市进驻农村,使得农民选择空间较窄,而不得不被动消费假冒伪劣产品。
农民也要“3·15”!如何让假冒伪劣产品远离农村市场?需要多管齐下。一是需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行政执法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市场倾斜,改变农村执法力度相对薄弱的现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安全的监督和检查,狠抓农村商品市场的治理,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打假实效。二是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产品的认知能力,增强农民对商品质量的鉴别能力,认识假冒伪劣产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性。三是农民自身也要做到拒绝假冒伪劣,让这些产品没有生存空间,造假者没有利润可图,假冒伪劣产品自然就会逐渐淡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