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第六届“十佳母亲”李凌云的教子之道
缤纷的母爱
记市第六届“十佳母亲”李凌云的教子之道
李凌云陪儿子一起做恐龙模型。
□刘玉友施疑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不到2岁开始识字,3岁发表童话故事,4岁登台朗诵,5岁当小主持人……书法、绘画、作文、演讲、篮球样样拿得出手,曾获得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风采大赛河北省总决赛二等奖、冰心作文奖三等奖、中小学生电脑报绘画二等奖等奖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童话、绘画作品数十篇……这个孩子就是滦县龙山初级学校五(1)班班长刘泰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父母的培养,他的妈妈就是市十佳母亲、滦县第三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李凌云。
陪伴和引导:言传身教陪出了“书虫”
从儿子刘泰金出生那天起,李凌云就深深感受到教子的责任和压力。和很多妈妈一样,从儿子咿呀学语时,李凌云就经常给他讲儿童识字图片,小泰金对识字很感兴趣,学得也认真,2岁时就基本会自己看儿童读物了。李凌云喜欢读书,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成了“书虫”。儿子长大点以后,李凌云指导他购买和订阅了《宇宙》《小牛顿》等书籍,业余时间娘俩常常一起读书。
刘泰金上幼儿园时,李凌云都是走路送他,一边走一边跟儿子交流,教他认路边牌匾上的字,或是给他讲故事。故事听得多了,小泰金自己也会编故事了,很多字还不会写,他就让妈妈记录整理。后来,刘泰金编的故事有3篇在《儿童大世界》上发表,其中《飘来飘去的哈欠》还让他在“味道童话”大赛中获得“童话天使”的称号。
为了陪伴、培养儿子,李凌云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爱好。儿子学英语后,李凌云用休息时间为他制作了很多单词卡片,正面是英文单词,背面画上了相应的图案;儿子爱上画画后,每到周末,她就和丈夫一起陪儿子外出写生;父子俩比赛投篮,一练两三个小时,李凌云也在球场边陪着;一家三口去烈士陵园,儿子用了大半天时间把烈士的生平逐个记下来,李凌云也不催促。“去石家庄、北京,谁不逛逛商场、买点衣服啊,我就去不了。泰金想去的都是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啥的,他说去哪我们就跟着去哪。”话是这么说,但李凌云的语调中听不出一点抱怨。
在陪伴的过程中,李凌云更不忘适时引导。有一次,刘泰金到书店想买《阿衰》漫画,因为小伙伴们都看过。李凌云对儿子说:“人的精力有限,你干了这事就干不了那事。你要看《阿衰》,就没时间看《走进科学》了。要看什么你自己选择。”最终,刘泰金放弃了看不出什么名堂的《阿衰》漫画。
李凌云说,孩子靠家长管是管不住的,必须引导他自己明白道理,哪怕会碰壁。
刘泰金小时候,李凌云告诉他不要摸热的东西,他不信,几次尝试都被李凌云及时发现并制止。有一次,李凌云捞出刚出锅的煮饺子,拽着儿子的食指摸热饺子,儿子的小手一挨饺子就条件反射地弹开了。“从那以后,所有冒热气儿的东西他都不摸了。”李凌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宽容和支持:默许涂鸦涂出了小画家
走进李凌云的家,客厅四面墙,一面贴了几十张刘泰金获得的各种奖状,一面墙贴满了他的画作,还有一面是他专用的涂鸦墙,有窗户的一面墙窗台上也摆满了他的小制作。儿子刘泰金的房间,更是每个孩子向往的乐园:除了《迷你科学小实验》《于丹<论语>心得》《游戏中的科学》等数百本书籍,就是占满半间屋子的各种汽车、舰船、飞机、坦克、恐龙、建筑等模型,这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刘泰金也说,很多小朋友都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家,有这样一个好妈妈。
刘泰金第一次在墙上画画是2005年,从电视上看到“神舟六号”载人飞行成功的新闻后,3岁的刘泰金跑到自己的小屋,在暖气旁边的白墙上,用粉笔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火箭。李凌云发现后并没有指责,她想,“墙脏了将来还可以粉刷。孩子都有这个阶段,过了这个年龄,你让他在墙上画,他也不画了。”李凌云看儿子画得有模有样,就给儿子买来画笔和纸,但儿子不爱用,偏偏喜欢在墙上天马行空地画。不管画得怎样,李凌云都说好,给予他鼓励。李凌云说:“这墙都画好几层了,现在他都是往纸上画,不画墙了,可我还真舍不得刷。”2009年,刘泰金为迎接新中国60华诞创作了60米长卷,多次应邀参加各级各类展出,中外参观者都夸他是小画家。
在经济上,只要有利于儿子成长的,李凌云毫不吝啬,无论是购买书籍还是各种文具、模型。刘泰金2岁时,李凌云带他去县新华书店,小家伙翻看着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国家地理》,非要妈妈买下。“那时孩子正在玩地理拼图,我估计他是看着书里各省份的地图眼熟才要买。那本书79块钱,当时不是个小数目,再说这么小的孩子会看啥?”经过短暂的犹豫,李凌云还是给儿子买下了这本2004年版的《中国国家地理》,现在还摆在刘泰金的书架上。母子俩常去的书店有租书业务,每有新书,店员都先推荐给刘泰金。刘泰金实在喜欢的,就写上自己的名字,迫使李凌云买下。儿子这点小花招李凌云并不计较。
批评和教育:宽严相济促出了自制力
李凌云对儿子也不总是这么大方、包容。她说,教育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模棱两可。
刘泰金在幼儿园时第一次考满分,央求妈妈给予物质奖励。李凌云问他想要什么,儿子说“到超市再说吧”。李凌云知道,把物质奖励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把物质因素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久而久之,会消减学习兴趣。于是她跟儿子说:“每次考满分都给你买东西,太费钱了。”小家伙想了想说,“那以后我考得好,你就在我脸上亲一下,这样你就省钱了吧。”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在李凌云的坚持原则、恰当方式以及儿子的“妥协”下圆满解决。
刘泰金四五岁时学会了用剪子,就开始剪纸。李凌云说,“可能是紧张,他一边剪,嘴还随着剪子的开合一张一闭,特别可爱。”有一次,他拿了妈妈一张50元和一张10元的人民币,把上面的人像和文字整整齐齐地剪下来了,李凌云哭笑不得。她和儿子把两张纸币拼接完整,用胶带粘好,带着儿子去银行兑换新币。为了对儿子起到教育作用,她跟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让儿子自己去柜台兑换,工作人员假装板着脸给小家伙讲了人民币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从那以后,刘泰金再也不乱剪了。
有一段时间,刘泰金喜欢玩电脑游戏,李凌云也陪他一起玩。有一天,儿子跟李凌云说升级了,因为从家里拿了30元钱买了3张“点卡”,已经用了一张。李凌云感到事态严重:多少孩子因为沉迷于游戏而影响学业啊。李凌云没收了还没用的2张,给儿子讲玩游戏的害处,并承诺如果他表现好,放暑假就还给他,可以接着玩。不久,刘泰金自己也想明白了,有了自制力,从那以后再也不玩。
每遇有人向李凌云讨教教子之方,李凌云都谦虚地说自己没做啥,都是孩子自由发展的结果。她从不把母爱挂在嘴边,但毫无疑问,缤纷的母爱、科学的教育孕育出了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也孕育着明日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