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之梦
—记乐亭县滦河业余影视社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檀咏)人人心中都有梦想,或大或小;人人都有追逐梦想的途径,或平坦或曲折。在乐亭,有这么一群怀揣影视梦想的“草根”,他们年龄层次不同,来自不同领域。自2010年,由30多名影视爱好者组成的滦河影视社成立以来,先后拍摄完成了两部中篇电视连续剧和3部故事短剧,这些剧目在网络平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的热捧。
文艺队“变身”影视社
60岁的李兴泉是滦河影视社的负责人,并且兼任编剧和导演。2005年,李兴泉从唐山拖拉机厂病退以后,回到老家乐亭居住。平时酷爱文艺的他,经常和一帮文艺爱好者凑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李兴泉热衷文艺创作,年轻时曾多次在《长城文艺》《冀东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他自然成了文艺队的创作骨干。2010年5月,他提出改变娱乐方式,拍摄一部电视剧的想法,老伙计们一呼百应。
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便创作了一部反映乐亭大鼓农民盲艺人独自抚养孙女的剧本,取名《乡下爷爷》,剧本在文艺队成员中传阅之后,大家纷纷叫好。
电视剧拍摄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集思广益之后文艺队“改头换面”,取名“滦河影视社”。没有装备,大伙儿每人均摊费用购置了DV机;缺少演员,就散发传单招募;没有场地,发动亲朋好友配合寻找;没有交通工具,大伙骑着自行车赶赴拍摄地……在经历过两次拍摄技术调整和近一个月的后期制作,2010年11月,3集电视连续剧《乡下爷爷》首先在优酷视频播放,短短两个月时间,点击量超过万次。随后,土豆、56等视频网站、百度乐亭吧等也纷纷转载。
演职队伍不断壮大
《乡下爷爷》的成功拍摄,让李兴泉和他的滦河影视社在县内外逐渐小有名气。许多影视爱好者慕名而来,短短3年间,影视社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其中仅骨干会员就达到31人,甚至吸引了县外影视爱好者参加。
26岁的赵春林祖籍吉林,靠卖凉皮为生。因为小时候在老家学过二人转表演,有浓厚的影视表演兴趣。在拍摄《乡下爷爷》时曾在其中客串角色,在拍摄第二部作品《瓜棚里的女人》时,赵春林担纲男一号“田二宝”,他出色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粉丝”。赵春林说,有一次在卖凉皮时,一位顾客上下打量了他好一阵子,试探地问:“你是‘田二宝’?”“当时我还一愣,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现在我已经习惯别人称呼我‘二宝’了。照此看来,我们的作品还挺火。”
虽然是业余团体,但滦河影视社的成员们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敬业精神毫不含糊。摄影师程学梅在镇里开了一家婚庆店,每个月的收入有七八千元,但为了赶拍摄进度,甚至关门一个月;来自滦南县的摄像师顾启志曾在北京影视学院进修,除了摄像,他还耐心为演员讲戏,免费提供车辆,担当起导演、司机的职责;演员刘宝英为了拍摄一个镜头,挤公共汽车从20公里以外的家中往返于拍摄地点……
期望每年都有一部好的作品
6月13日,由滦河影视社创作的电视连续剧《闺女》开机仪式在乐亭县青春广场举行,这是由影视社拍摄的第3部中篇电视连续剧。该剧以改革开放后乐亭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一个20年前丢失闺女且不断寻找的曲折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思想和生活风貌。
乐亭县文联主席孟庆忠说:“滦河影视社拍摄的作品,包括电视短剧《舞台纠纷》《退彩礼》《乡村口技》等,都从不同侧面将乐亭的乡土文化、主导产业以及乐亭人勤劳朴实的性格特质展现出来,这种草根文化作为在群众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对乐亭文化的延伸,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有效途径。”
7月3日晚,当笔者再次拨通李兴泉的电话时,他说,晚上还要继续创作剧本《清凌凌的滦河水》,这是一部反映文革时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乐亭人民生活的作品。
天色已黑,听着老人略显疲惫的声音,不忍再次长时间打扰,从嘈杂的通话中隐约听到周边人对拍摄镜头的讨论——这就是一群“草根”对梦想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