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催生新面貌
——迁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陈儒 蔡元培 唐建勋)一座座清新亮丽的楼宇点缀在山前水畔,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纵横于房前屋后。集居住、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马兰社区成为迁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马兰社区总投资17.2亿元,建有住宅楼101栋,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惠及7个矿区村及镇域6000多缺房户。
在迁安,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绿道增收等新理念,催生一个个新村展现在燕山脚下、滦河之滨。
确定主体功能区 构筑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迁安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和发展基础,把全市1208平方公里被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用错位发展的理念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三大功能区实行不同的要素配置、绩效考核,使资源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优势,促进全域统筹、联动发展。”迁安市委书记李忠道出全域统筹发展的真谛。
三大主体功能区特色鲜明,目标清晰。西部工业区包括7个镇乡、290平方公里,该区工业基础雄厚,定位于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坚持产城融合、镇园一体,打造工业品牌,构建产业新城。中部和南部生活服务区包括9个镇乡、374平方公里,主要以滦河沿岸景观带、三里河滨水宜居休闲带“两带”开发为龙头,该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完善,定位于优化开发的都市文化生活区,重点发展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品质靓城、创新智城。东部和北部农业生态区包括13个镇乡、544平方公里,定位于限制工业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旅游兴镇、产业富民,禁建、禁采、禁伐,打造生态绿城。
思路决定出路,三区理念成为迁安新农村嬗变的源动力,迁安城乡面貌从此一新。
实施大城区建设推进全域城镇化
迁安市牢牢抓住全省城镇建设上水平的机遇,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为重点,深入实施大城区战略,加速全域城镇化进程。
坚持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融合,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迁安市确定了“1-3-38-48”四级城镇发展体系,即1个中心城区、3个城镇组团、38个农村社区、48个特色保留村。充分发挥传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旅游、养殖、加工等特色专业村。以新型社区、新民居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变股民、变工人、变商人。几年来累计建成特色专业村161个,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个、省级幸福乡村示范点17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116个。
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迁安市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引导农民破除陋习、走向健康、迈向文明的重要工作,全员参与,全民动手,全力推进。继去年投入2400万元后,今年又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对农村保洁人员工资实行补贴,所有镇乡全部成立环卫所,村村建立环卫队,农村保洁人员达到2396人,逐步建立健全了“户清、村集、镇运、市处理”的保洁工作体系,在河北省率先实现了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
搞好绿道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人在路上走,宛若画中游。”用这句话来形容在迁安长城山野绿道上的感觉最为恰当:放眼望去,满目苍翠;道路蜿蜒曲折,雄伟的长城不时映入眼帘,蔚为壮观。
依托城乡交通骨架,迁安市规划建设了总长百公里的四条绿色生态廊道,即北部长城山野绿道、西部森林生态绿道、东部滨河田园绿道、中部山水融城绿道。“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个个珍珠,用绿道把它们穿起来,通过绿道建设,实现特色景区、景点和农业生态园、采摘园的有机串联,以绿道为藤、景区为瓜,顺藤结瓜,营造发展大环境,促进迁安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的大发展。”迁安市市长张淑云这样解释绿道建设。
“不仅是旅游火了,农产品好卖了,连我们这里的山地都增值了。”木厂口镇榆山村村主任沈增强高兴地说,“绿道通了之后,原来不值钱的荒山地也成了抢手货,前几天有两个老板来村分别承包了1000多亩和700多亩荒山搞开发。”据统计,在绿道旁边,目前迁安已有23个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在建设,瑞阳、龙峡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已经建成迎客。
道路通了,游客来了,农民乐了。
目前,迁安已建成了5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收入达到5.1亿元,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惠及迁安15个镇乡25.1万人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农民受益面达到40%以上。
到2015年,迁安将围绕这四条绿色廊道,建成1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成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4条景观带,直接从业农民达到5万人,各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年接待能力超过15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10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