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迁西县委宣传部、迁建办帮扶李家窝子村侧记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李妙侠 顾大鹏)时值盛夏,笔者驱车前往迁西县滦阳镇李家窝子村。刚到村口,一条新建成的光滑平坦的水泥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路上没有半点垃圾柴草,道路两旁的“滦河文化展示墙”格外醒目。
沿路来到了村民广场,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台出现在我们面前,工人师傅们正忙着粉刷漆面。亭台的前面就是新修建的休闲文化和运动广场,各种健身器材在周边有序摆放,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上面边扭动着身体,边聊着天。西边则是一座花园绿地,花团锦簇的锦带花随风摇曳。
李家窝子村,头枕青山,怀抱滦水,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好。而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刘桂艳说,那还得从今年2月份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组入村帮扶开始说起。“早听说这个工作组干事能力强,去年我们邻村黄石哨二村就是在他们的帮扶下,短短一年就发生了大变化。今年他们到我们村以后,村民别提多高兴啦。”刘桂艳满怀期待地说,“快看看我们村的滦河文化墙!工作组依托滦河资源,将滦河起源到入海的整个滦河文化典故都画到了墙上。不久的将来,我们村可就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文化旅游村啦!”
不一会儿,我们发现了驻村工作组组长贠开芳,工作组成员王伟、赵洪潮以及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身影。
“5个月,你们咋能把村子打扮得这样漂亮呢?”
“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是增收致富。村子要发展,改善环境是第一步。”贠开芳说,这个村子只有74户,296口人,大多以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山场面积2200亩,山地资源和水域资源十分丰富。今年2月,从进村第一天开始,工作组就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了走访,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的所需所盼被详细记在了驻村工作组笔记本上,更烙在了他们的心里。
要脱贫,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考虑到村子依山傍水,驻村工作组决定把这村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村,为村民留下一笔带不走的致富产业。
为改善村庄面貌,工作组筹措资金120多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万元,建设全县第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滦河文化一条街”,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村已具雏形;投资21万元,硬化村路3500平方米,安装了18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修建了标准化卫生室和农家书屋。为实现村庄的长期洁净,村里组建了3人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每条街道都配备了垃圾箱……
村民勾翠艳喜不自禁地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街道堆满了柴禾垛草,垃圾随处可见。现在修建了‘文化墙’,还建了花池,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大家心情舒畅多了!”她说,自己的大哥前不久回家探亲时,看到村子变化这么大,满脸羡慕,还后悔搬出去了呢。
“别光看村庄的环境变美了,工作组还为村民们干了一件又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江忍不住插了话。他说,工作组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李佳猛一家生活十分贫苦,房屋已经属于危房,暴雨来临随时都可能坍塌,危及一家四口的生命安全。工作组马上为李佳猛和另一户危房户申请了危旧房改造,还特地修建了一条上山水泥路直达他的家门口。“工作组为我们盖了漂亮宽敞的新房,还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真希望他们永远不走。”提起工作组的帮扶,李佳猛感激不已。
期间,这县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和滦阳镇等单位部门有关同志多次入村检查指导。工作组为充分利用好“山”“水”优势,在认真调研的前提下,决定为村民打造新的致富增长点。今年4月,工作组投资8万元,为村民栽植果树6000余株,并修复了引水上山工程。为了让村民掌握科学的嫁接管理技术,工作组聘来了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板栗剪枝、嫁接等技术。同时,帮村民联系加入了喜峰口胡子板栗合作社、小寨利福药材合作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产品卖个好价钱。为做好“水”的文章,工作组请来专家,给村子规划了一个集观光、休闲、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垂钓园,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目前,已经投资8万元,修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停车场,其他基础设施正加紧推进,垂钓园一期计划8月底正式开放。
目睹村庄一天天发生着可喜变化,村民们美在心里。村里67岁的老党员李春明喜欢写作,40多年来,他记录了许多身边发生的可喜变化。在李春明家,他拿出了一本台历,其中一页上面写着“文化惠民、精神内涵、经济动力”,这是他对工作组工作的评价。李家窝子村民们为了表达对工作组的感谢,曾委托李春明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上说:“工作组真正塌下心来融入了这片土地,是他们,让李家窝子村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
“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在县委宣传部、迁建办驻村工作组的真情帮扶下,李家窝子村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