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忧济民困帮民需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驻丰南区钱营镇史庄子村工作组帮扶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郑媛媛)“自打工作组进村,我们村那叫是大变样!”市人大工作组所进驻的丰南区钱营镇史庄子村村民曹顺国这样告诉记者。
史庄子村位于丰南东北部,村民810人。现有耕地2600亩,是一个以粮食果蔬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革命老区村,经济基础薄弱。今年2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时间入户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30余份,广泛搜集党员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决定立足著就“大农业”文章,帮扶史庄子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着重解决村民最关心关注的问题。驻村工作组协同省市有关部门筹措资金30万元,铺设田间路,确保农田作业通畅。为了给农民田间作业、农产品运输提供便利,开展了农田道路硬化工程,拉运钢渣4200多立方米,将大北港田间14000延长米泥土路拓宽升级为钢渣路,四轮机动车可顺利开进田间地头作业;投资6万元,新打机井5眼,为农业高产、农民高效提供了保障;协调有关单位投资35万元,对3700米自来水管道进行深埋,避免了冬季水管爆裂,保障了群众日常生活用水;预计投资20万元,搭建一处2600平方米的彩钢大棚蔬菜批发交易大厅,吸引周边多个村庄农户进场交易,不仅满足本村农户日益扩大的瓜菜生产销售需求,还拉动了周边村庄经济发展,起到稳定菜价、调剂余缺、平衡产销的“化学反应”。
推进“农超对接”,拓宽销售途径。过去,史庄子村的菜农、瓜农们又要种、又要管、又要收、又要卖,顾了这头儿顾不了那头儿,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还往往赶不上行情。为此,工作组协调本村与唐山华盛超市建立了“农超对接”关系,打造了“菜园子”直通“菜篮子”供销模式,华盛超市在村建立了“农超对接”采购基地,为农户提供一体化瓜菜销售服务,农民足不出村就把瓜菜卖了,大把的票子装进腰包,人工省了,出手的瓜菜新鲜,卖价好且销售渠道稳定。目前,农民瓜菜销量比过去提高了12%,售价比过去提高了15%。史庄子农民高兴地说:“工作组这一招,对我们来说就好比天上掉馅儿饼,那叫一劳多得。”在工作组的帮扶下,史庄子村成立了由5位果蔬专业户组成的史庄子村“绿康果蔬农业合作社”,并注册“宜居地”牌果蔬商标,使史庄子村逐步实现农产品交易规模化、规范化运行。目前,史庄子村的瓜菜已是名声远扬,远销东北、上海,就连天津、北京的商贩也都慕名来村收购。“见到了实惠,群众的积极性越发高涨,以前在外地打工的史庄人纷纷回家务农。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了,收入更不用说了。”史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史凤海欣喜地告诉记者。
改善农村环境,抓好绿化美化建设。驻村工作组不仅立志帮扶史庄子村唱红“绿色农业”这台戏,而且下力拨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盏灯,把史庄子装扮得更美更亮。就说这道儿,以前赶上雨天进村,得跳着找道走。工作组帮村里投资31万元,修通了一条4300米通村水泥路;协调铺设7200平方米彩色便道砖,实现了街道硬化“全覆盖”,村里村外那叫一马平趟,走路脚都不兴带泥儿的;在十字大街两侧栽植800棵龙爪槐树、2000棵金丝垂柳,投资5000多元,在树木之间栽种大、小萱草花卉12000多株,形成花托绿、绿伴花,村在绿中立、人在花中行的怡人美景。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程度。为了丰富百姓业余文娱生活,协调配合区镇村及有关部门投资70万元,建成720平方米、容纳850多人的多功能大厅,厅内装备音响、电视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文化设施,与党员远程教育联网,用于党员村民学习、培训;举办集体文化活动等,彻底告别了从前“月亮当灯泡,街头当会场”的历史;建成1200平方米健身广场,在原有篮球场及体育健身器材基础上又配备两个乒乓球台,新增图书400册、报刊杂志15种,扩大了农家书屋规模,完善了《图书管理台账》《借阅记录簿》,规范了书屋档案管理,丰富了村民知识;投资9万元,对原村委会址进行了翻修,使之焕然一新;投资9万元,打造了以“发扬老区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广场,与以“中国梦、百姓梦”为主题的文化墙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鲜明的时代风景线。
一个个喜人变化,引证了工作组实现了进村之初许下的“解民忧、济民困、帮民需”的诺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着这样一番作为的市人大驻村工作组竟是由贾东君、蓝莉平、李欣3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同胞组成。“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史庄子村特色品牌,变‘输血’为‘造血’,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改变贫困落后村的根本途径。”组长贾东君感慨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