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档案馆:情牵丰南历史 梦萦服务发展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陈维 代爱华)丰南,风景如画的惠丰湖畔,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建筑,这就是近几年崛起的河北省第一馆——丰南区国家档案馆。
该馆始终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先后接收征集了会计、科技、声像、人事、电子、实物等多门类档案,逐步改善了以文书档案占主导地位的馆藏结构。紧紧围绕全区重大活动、中心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等,适时接收了五十年土地延包合同、“三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抗击非典、城中村改造等专题档案。为扩大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档案在馆藏结构中的比例,先后征集接收了婚姻、公证、计划生育、新农合、震亡人员名录等一系列部门业务档案,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馆藏总量达到16万多卷,是“九五”初期的5倍。
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丰南档案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馆层次提升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逐步实现了电子文件的规范采集、资源共享。先后完成了馆藏全部档案及资料目录的数据库建设,并对重要档案及利用频繁的纸质档案建立了全文数据库,实现了计算机目录检索和全部文书档案全文检索,逐步形成档案保管模式由实体保管向数字信息化存储的转变。目前,丰南区档案现场查阅、电话预约、网上点击的人数已从过去每年的1500人次跃升至每年的6000人次左右。自新馆投入使用以来,服务大厅直接接待及网站点击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调阅档案资料5.8万卷(册)、件。近年来,通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为全区制定重大决策、化解矛盾纠纷、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仅房地契、婚姻、计划生育、公证四类专题档案,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及新创经济效益超过6000余万元。
随着馆藏结构的逐步完善,馆藏总量的大幅度增加,现代化功能的不断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成为该区发掘信息的平台、为民服务的窗口,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档案服务的需求,全区档案工作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连续13年荣获“唐山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两次荣获“河北省馆库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在全省县级档案事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第二;2012年,成功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以97.6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3100多个市、县级档案馆中名列第五,在河北省名列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河北第一馆。2013年7月,河北省县级国家档案馆现代化功能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丰南区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