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档案馆:不断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近年来,丰南区强力推进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新馆投资2200多万元,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达到6294平方米,全部采用框架结构,功能建设日趋完善,查阅文件只需1分钟。
档案馆始终坚持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先后接收征集了会计、科技、声像、人事、电子、实物等多门类档案,逐步改善了过去文书档案占主导地位的馆藏结构。紧紧围绕全区重大活动、中心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等,适时接收了土地延包合同、“三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抗击非典、城中村改造等专题档案。为扩大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档案在馆藏结构中的比例,先后征集接收了婚姻、公证、计划生育、新农合、震亡人员名录等一系列部门业务档案,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馆藏总量达到16万多卷,是“九五”初期的5倍。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安全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加强档案保管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保密、利用、安全保卫等工作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档案实体安全、电子档案安全和档案库房的绝对安全。目前,该馆正在安装安全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
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丰南区档案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馆层次提升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逐步实现了电子文件的规范采集、资源共享。先后完成了馆藏全部档案及资料目录的数据库建设,并对重要档案及利用频繁的纸质档案建立了全文数据库,实现了计算机目录检索和全部文书档案全文检索,逐步形成档案保管模式由实体保管向数字信息化存储的转变。目前,丰南区档案现场查阅、电话预约、网上点击的人数已从过去的每年1500人次跃升至每年6000人次左右。自新馆投入使用以来,服务大厅直接接待及网站点击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调阅档案资料5.8万卷(册)、件。近年来,通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为全区制定重大决策、化解矛盾纠纷、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仅房地契、婚姻、计划生育、公证4类专题档案,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及新创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丰南区档案工作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连续13年荣获“唐山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两次荣获“河北省馆库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在全省县级档案事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第二;2012年,成功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以97.6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3100多个市、县级档案馆中名列第五,在河北省名列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