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档案馆:资源丰富 服务大众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记者 徐喆)丰润区档案馆,是2008年在全省县区级档案馆中第一个晋升为国家二级的档案馆。
紧跟时代步伐,加快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针对馆藏数量逐年增大、载体形式不断增多、利用频率明显增高的现状,丰润区档案馆确立了“三网并进、资源共享”的规划和目标,即局域网、公务网、因特网三者联动,一起推进,实现网上查询。其次开通“三网”,建立了档案馆局域网,开通了政务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建起了网站和网页,实现了信息查询网上“一点通”。
“一体两翼”抓馆藏,不断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一体两翼”即以依法接收为主体,以寄存档案和征集抢救档案为两翼,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和档案保护。该馆每年都依法将全区各单位到期应移交进馆的档案按时接收,档案进馆率达到100%。同时,对外广泛进行档案征集,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潘家峪惨案”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被列入河北省“十一五”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该馆专门建有一个50平方米的珍贵档案特藏室,共收集、复制、翻拍、整理“潘家峪惨案”照片298张,文字资料近300件,音像资料2件。民间人士钱世斌经多年亲身走访、调查编写的《冀东热南战事记》的小册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资料补充进馆;丰润区原政协副主席张金池的《岁丰月润》《岁月的回声》《陆家桥的腊月》《商海潮声》和《天情地缘》五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著作作为丰润名人资料收藏进馆,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丰润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出版发行后,档案馆及时将一定数量的《唐山市丰润区》接收进档案馆进行永久保存。丰润区民国之前共修过4次县志,目前只保存有清光绪八年至十七年修的《丰润县志》,且文字已残缺不全,为了保存一套完整的涉及不同时期的志书,该馆积极组织人员分别从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和四川省旧志书店等地征集到了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撰的《丰润县志》,这是丰润县历史上第一次修志,全志共13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的《丰润县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续修的《丰润县志》及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编修的《丰润县志》。加上馆藏1985年编纂的《丰润县志》和民国期间编修的《丰润县事情》,目前丰润区档案馆已将丰润区历史上5次所修志书全部接收进档案馆,这套齐全完整的志书,不仅是人们了解研究丰润的重要文献资料,更是资政惠民、传承历史、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深挖档案资源,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丰润区档案馆通过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征集档案资料和挖掘档案馆馆藏资料,编写了一批有价值的编研成果,全方位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馆相继编纂出版了《丰润区图志》《丰润要事实录》,与区委党史研究史合作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丰润历史大事记》,为《唐山年鉴》和《唐山市志》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和社会征集的资料编纂出版了《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为有关部门出版《教育志》《水利志》和《交通志》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