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闫妍)9月初开学季,对于初入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步入了人生中一个标志性的阶段——幼儿园集体生活。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宝贝上幼儿园,家长们的焦虑却往往多过孩子,家长的学前焦虑现象十分普遍。开学后这几天,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门口都会上演这样一幕:有的孩子哇哇大哭,家长就跟着抹眼泪,有的家长在大门外看不到宝宝的身影,就试图爬到幼儿园的栅栏处探头张望,有的家长在孩子课间送东西吃,有的家长离开后又回来拍幼儿园园门要求进去看孩子……对此,幼儿教育专家表示,现今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外,普遍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更重视,所以在孩子面对新环境时,更容易产生担心焦虑的心理。但即使幼儿和家长都存在分离焦虑症,也希望家长尽快适应,能给孩子做个榜样。
孙子入园奶奶在门口站了三天
上午把孙子送进幼儿园后,家住幸福花园的杨晓宏站在幼儿园门口隔门张望,又开始了一天的“苦站”。她说,从9月2日正式送孙子入幼儿园后,3天中除了中午回家吃饭外,每天她都在幼儿园附近溜达,苦等着接孩子的那一刻。“没办法,在家里也呆不住,心里没着没落儿的,还不如在幼儿园门口待着等呢,心里还踏实些。”杨大妈说,孙子一直都是她看的,这些天孩子初上幼儿园不习惯,天天哭,她只能偷偷跟着抹眼泪。孩子送进园,她在幼儿园门口站着心里也舒服点儿。“其实20多年前孩子他爸上幼儿园的时候,她虽然也心焦,但没到现在这程度。”杨大妈告诉记者。
按规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家长就要马上离开。然而,不少家长都守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而家长们担忧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担心孩子不合群被冷落” “担心孩子自控能力差不守纪律”等等。
当天16时30分,记者又来到建设路附近的一家幼儿园。距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家长,其中大部分都是新生家长。17时,幼儿园门口已经被家长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 “我得站在最前面,我早上答应女儿第一个接她,得让孩子第一眼就能看到我。”家长张女士跟记者说话的时候,视线却始终没有离开教室门口。
专家:孩子适应力很强请放心
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谢玉燕老师则告诉记者,“以前虽然初入幼儿园,家长们也心疼孩子,但家长的焦虑程度要低得多。现今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外,普遍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更重视,所以在孩子面对新环境时,更容易产生担心焦虑的心理。但即使幼儿和家长都存在分离焦虑症,也希望家长尽快适应,能给孩子做个榜样。如今新生入学许多幼儿园都安排了亲子课,家长、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上课、劳动、做游戏等等,通过家长让孩子逐渐熟悉、接受陌生环境。”
“幼儿园的老师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很快投入到做游戏的乐趣中去。而孩子们也有超乎想象的快速适应力,反而家长更需要适应这种分离,把心态放平。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哭,老人先哭起来,或者趴在窗户外观察着不走。家长无意中表现出的紧张情绪,反而会传染给孩子。”谢老师介绍说,对待孩子入园,家长的态度各异。有的焦虑型家长,不停地交待老师,要多照顾自己的孩子,此类家长以长辈居多。
老师:尽量做到“六要六不要”
谢老师认为在这一关键时期家长的做法和态度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的时候争取做到“六要六不要”。
其中,“六要”包括:要拥抱亲吻、坚定道别,给孩子明确的信号;要说话讲信用,如:“吃完第三次饭就来接”,这样会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要对幼儿园、老师充分信任,更要对孩子充分信任,他一定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要在每次提起幼儿园时,请家长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表现得积极兴奋,让孩子也感到上幼儿园很幸福、很快乐;要和老师沟通,带一件孩子熟悉、喜欢的东西,在幼儿园陪伴她;要用餐清淡、多饮水、保证健康,坚持送园。
而“六不要”则是:不要依依不舍、一同哭泣,制造伤感气氛和沉重心情;不要欺骗,不要说“一会儿就来”,让孩子无尽期盼;不要在幼儿园周边偷看,很容易被孩子发现,引起又一次的情绪焦虑;不要用上幼儿园作为惩罚和恐吓孩子的方法,比如“再不听话就送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管你”;不要让孩子孤独地进入新环境;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孩子难于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