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春钢铁网之光第十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人才技术
交流大会暨第三届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高级人才洽谈会
参会海内外专家信息
1.王乃继,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分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煤炭燃烧、气化,烟气净化及化工合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863”“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1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10多项。开发成功的典型实用技术包括:多元清洁粉体工业锅炉岛成套技术、链条锅炉高效燃烧洁净排放整体技术进步系统及集成化工业煤气发生炉技术等。
2.单忠德,郑州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化精密成形技术及装备、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致力于数字化无模铸造成形技术及装备研究;超高强钢热冲压工艺、成形与淬火一体化模具设计制造研究;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开展金属熔融喷射及激光沉积成形、复合材料三维织造成形等研究;筒子纱系列机器人、板料取送机器人及自动化成线等智能装备研发。
3.闻林元,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特种装备领域专家。
4.王士林,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钢铁领域专家,致力于烧结机脱硫技术,烧结机、炼钢炉、加热炉、余热回收发电,废旧轮胎回收技术,轻钢结构集成化房屋技术研究。
5.咸才军,清华首创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从事新型环保建材及材料表面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表面改型技术以及纳米光催化净化材料和产品应用技术开发,致力于发展纳米材料应用产业。
6.薛立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发部长,致力于新型药物开发、成果的技术转让以及技术合作。
7.陈学珍,北京农学院教授,致力于药物开发及技术转让,培育出了系列双青豆品系,可与生产厂家合作共同开发大豆食用新产品。
8.曾加庆,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致力于钢铁冶金、冶金工艺研究。
9.李殿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致力于轧钢工程、机械设计研究。
10.陆星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致力于耐火材料、科技创新管理研究。
11.王利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总工程师,煤化工领域专家,承担《低阶煤内热式滚动床清洁热解提油新技术研发》、《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新工艺技术研发》国家863项目,“焦炭热态质量控制技术专家系统的研发”荣获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焦化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12.符寒光,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先进耐磨材料和复合轧辊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应用,在耐磨材料强韧化,高硼耐磨合金和高速钢轧辊开发应用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
13.白韶君,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焊接机器人、电弧物理研究领域专家,致力于电弧物理的高速摄像分析、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在航天结构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4.张军,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焊接过程自动化,嵌入式系统设计和现场总线的应用研究。擅长虚拟仪器设计和计算机编程,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微控制器、单片机、PLC和应用电子技术领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电测量方法、电测智能化仪表设计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15.王峥,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生物化工专家,主要从事还原性谷胱甘肽以及S-腺苷-L-蛋氨酸研发,酵母类产品在食品、饲料、发酵领域应用试验研究,酵母产品在发酵领域的应用研究、动物养殖基地、食品企业(肉制品、香精香料、酱油等类型企业)合作。
16.李艳玲,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农产品加工领域专家,致力于分子碰撞技术保持生物材料营养特性技术研究,此项技术以国际最新研究技术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促进分子快速布朗运动为手段,促进非营养成分的分散去除,实现农产品加工干燥的快速实现,最大限度保持农产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
17.张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板栗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18.刘庆洪,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微生物学领域专家,主要从事真菌多糖的快速纯化技术研究,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结合组合化学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真菌多糖的快速高纯度提取。
19.张泽俊,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农产品加工领域专家,致力于超微颗粒粉剂的精细加工技术、超微粉碎颗粒的高营养保持干燥技术研究。
20.张深根,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致力于稀土材料、功能材料、循环经济领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废电路板破碎-分选-熔炼-电解—阳极泥无氰全湿提取贵金属成套工艺、含Cr钢渣制备微晶玻璃、废铝易拉罐绿色脱漆。
21.包燕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副院长,冶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品种钢(包括:汽车板、管线钢等)生产、连铸新技术、冶金反应工程学等。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重要厂协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反应工程学与炼钢新技术”梯队的学术带头人。2012年度美、德联合基金委员会设置的“Willy Korf杰出教育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教授。
22.马瑞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功能材料与高纯金属制备领域专家,致力于热电转换材料在钢铁冶金废热回收中的应用研究。
23.白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冶金节能与环保技术领域专家,主要从事冶金热工过程优化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以钢渣为原料的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4.李宏,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致力于节能低污染冶金技术开发,石灰石造渣炼钢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发明专利。
25.郝俊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功能陶瓷、粉末冶金领域专家,致力于高导热氮化铝陶瓷制备技术、氮化硅陶瓷制备、耐磨涂层制备研究。
26.杨慧芬,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致力于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的研究,相关技术主要包括镍铁冶炼渣制备活性混合材技术、煤矸石制备活性混合材技术、冶炼渣中有价金属的提取及尾渣生产建筑材料技术、煤泥利用技术。
27.景鹏,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轧钢自动化、嵌入式实时仿真领域专家,致力于轧制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嵌入式实时仿真、多变量系统解耦设计研究。
28.李江昀,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控轧控冷,致力于机器视觉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主要有耐磨钢控冷系统;东北特钢大连基地模具钢在线预硬装置;山西太钢热轧厂冷轧板尺寸测量系统;湖南晟通铝箔厂1850冷轧机电气与电控系统改造;内蒙德晟高炉转炉冷却水循环系统。
29.廖庆亮,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致力于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在功能纳米材料改性技术和新型纳米器件以及基于纳米材料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硅基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30.庞晓露,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材料表面与界面领域专家,致力于超疏水涂层、防腐耐磨研究。
31.姚志浩,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材料领域专家,负责和承担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课题、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以及国际合作课题和重大厂协课题等,尤其在元素含量鉴定、组织分析、轧制、叶片失效分析和合金性能优化等方面有突出科研成果。
32.宗燕兵,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冶金工业专家,致力于对冶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业能耗诊断及节能技术开发、工业生态规划与评价、在钢渣在建筑材料中的低成本利用技术、绿色建筑陶瓷可持续生产、高炉热风炉蓄热体高辐射覆层技术、高温除尘颗粒床行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33.王祎,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从事钢铁冶金数值模拟仿真,洁净钢与夹杂物方面研究,在洁净钢与夹杂物的基础和工艺研究、金属精炼与铸造过程模拟仿真、纯净金属(钢铁、铝、太阳能用硅)的净化铸造和循环再利用、太阳能用硅和电子废弃物的绿色回收工艺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4.王文明,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从事油气智能装备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石油创新基金项目“管内高压智能封堵关键技术的研究”、“十一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高凝油长输管道安全、高效运行研究和示范”等。
35.齐俊林,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致力于工程力学、油田物联网应用研究,长期在长庆油田做油水井工况分析和功图计产远程在线监测、预警等方面的软硬件工作。
36.单泉,东北大学副教授,参加完成原铁道部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铁道客车三维参数化设计系统”一项,参加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系统”一项,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家电产品的三维CAD创新设计系统”一项等。
37.贺忠海,东北大学副教授,从事光谱测量技术,工业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
38.王臻,北京科技协作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央在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明晰、确权管理。军工科研成果的托管服务,科技金融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39.冯艳,北京科技协作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央在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明晰、确权管理。军工科研成果的托管服务,科技金融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40.廉学魁,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处长,从事钢铁材料学,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41.高建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教授,自动控制领域专家,致力于嵌入式控制器研究。
42.梁威,美国HTT投资集团公司亚太区总裁,针对二氧化碳的过度积累,研发出了一套固碳系统,可利用工厂释放的含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废气来生产微藻,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直接发酵生产沼气和肥料,创造利润或进一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其它产品,如生物塑料和生物燃料。
43.徐叔波,美国肯塔基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终身副教授,致力于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半固态成形机理与精密锻造成形工艺开发的研究。
44.赵欣,日本留学博士,唐山市拓又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拥有盘式风力发电机等16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其它专有技术共计81项,是所有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45.宋雷,澳大利亚留学硕士,唐山市唐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研究,拥有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中钢铁科技网软件、钢铁数据管理系统软件、钢铁在线监测预警平台软件等11项计算机软件。
46.侯书军,英国留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致力于各类新型破碎磨碎机械的开发和机理研究,特别是在振动破碎磨碎机械研究与开发方面,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振动破碎和磨碎机械,如:双刚体振动磨机、双腔振动颚式超细破碎机、双腔振动辊式超细破碎机等。
47.张兴中,澳大利亚留学博士,燕山大学教授,致力于消失模铸造技术、大型铸钢件铸造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涉及连铸坯等应变速率固定辊连续矫直技术、长变形区固定辊连续弯曲矫直技术、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技术、果蔬腐竹烘干脱水技术等方面。
48.路懿,芬兰留学博士,燕山大学教授,研究方位为矿用探测抢险机器人研发、自动码垛机器人的设计及制造,长期从事并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床机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与设计,新型机械传动、重型机械、油田新型抽油机及辅助装备设计,机械系统动态计算机仿真、机构动力学、空间机构、机械工程设计、制造方面理论计算与机辅助设计模拟。
49.彭秋明,德国留学博士,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致力于高性能镁合金结构、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高性能镁合金棒料、镁合金高级音响薄膜、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纤维技术。
50.赵晋津,德国留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太阳能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专家,致力于新型多级孔纳米结构氧化锆基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探索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