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做月饼共品中秋
老外在唐山过中秋“很中国”
外国友人自己制作月饼,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共迎中秋佳节
来自摩洛哥的玛瑞姆在向同伴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
中国烹饪名师李树兵在向“洋学生”传授月饼制作方法
中国烹饪大师项国文在点评“洋学生”制作的月饼
记者郑勇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王雪漫刘珲)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外国人又是如何感受中秋文化的呢?中秋前夕,本报与中华老字号唐山鸿宴饭庄联合举办了“同做月饼共品中秋”活动,邀请在唐山工作的外国友人一起动手制作月饼,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亲手做月饼
头戴鸿宴饭庄专业的厨师帽、身穿统一的白色厨师装,这些“老外”们俨然成了一位位地道的中国“大厨”,对“做月饼”跃跃欲试。鸿宴饭庄特别安排了中国烹饪大师项国文及其徒弟中国烹饪名师李树兵手把手教他们。从和面到做馅儿,老师把每一道工序详细介绍并示范,“徒弟”看得仔细,学得认真,依葫芦画瓢,将包好了馅儿的面皮压进模子里,然后在案板上来回敲打,一个个带有印花的月饼就脱模而出了。
学得最快的是来自德国的丹尼尔,从包馅到压模,只用了1分多钟就做好了,“哦!”当第一块自制月饼完成时,他欢呼起来。之后,操作间里不时传来欢呼声,看到又圆又精美的月饼从自己手中诞生,外国朋友都欣喜不已。
“大厨”并不好当。由于力道不够均匀,韩国的赵载旻把第一块月饼做“砸”了。“刚才看师傅做的时候特别简单,到我做的时候却觉得很难。”赵载旻有些灰心地说。项国文耐心地进行了指导,帮助他找出问题。赵载旻反复练习手法,终于做出了漂亮的月饼。
随后,“大厨”们怀着紧张又期盼的心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烘烤间,到了检验他们成果的时候了。烤炉拉开,一块块色泽金黄的月饼散发着香气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不禁欢呼起来。
美食当前,“大厨”们也顾不上风度了。英国小伙子弗格森拿到自己制作的月饼,迫不及待就咬了一口。刚出炉的月饼很烫,他不住用嘴往外呵着热气,引来大家的欢笑。弗格森一边吃一边伸出大拇指:“OK,好吃!快尝尝!”
月亮最知心
月饼烘烤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活动现场一直弥漫着笑声:问一道道与月亮有关的问题,答对有奖;讲一个个关于月亮的传说,如痴如醉;唱一首首赞美月亮的歌曲,意蕴悠长。
“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月亮里有一种小动物,是什么?”“月宫的主人是谁?”一道道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的小问题,放在外国朋友面前可没有那么容易。“月亮里面有老虎?不对,是兔子!”来自美国的史蒂芬在大家的引导启发下,说出了正确答案,这个黑人小伙子高兴得笑出了声。而有关嫦娥、玉兔的传说更让“老外”们听得兴味盎然。
“谁会唱与月亮有关的歌曲?”由于没有限制是中文歌,来自各国的朋友踊跃登台,《月亮代表我的心》——来自韩国的金哲镇第一个想起这首知名的中文歌,唱过后又即兴演唱了一首韩文歌,悠扬婉转;来自英国的弗格森为大家演绎了一首旋律明快的苏格兰民歌;来自摩洛哥的玛瑞姆一曲活泼轻快的英文歌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尽管语言不同,歌曲的风格各异,但“月亮”是共同的主题。特别是了解了中秋节的含义后,大家很期待八月十五晚上“举头望明月”。
鸿宴饭庄将厨师们精心制作的果蔬雕刻作为小礼品赠送给他们。用萝卜雕刻的牡丹,灵秀绽放、栩栩如生;用南瓜雕刻的鱼虾,足以乱真、活灵活现,外国朋友啧啧赞叹、爱不释手,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带回去留作纪念。
同享“中国味儿”
在品尝自己的成果时,主办方为他们提供了刀叉,可他们全都说“NO”,拿起了筷子熟练地使用起来,这让记者赶到很惊讶。“在中国过中秋,用筷子,吃月饼,很地道!”来自美国的安德鲁用带有美语口音的中文告诉记者。
来自德国的丹尼尔细细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不住点头。虽然来中国已经5年了,之前也吃过月饼,但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制作月饼。“月饼是中国的传统美食,这次活动让我觉得今年的中秋节过得很特别也很有中国味道。”丹尼尔亲手制作了两块月饼,他吃一块,另一块要带回去给她的太太品尝,“这是我亲手做的,很有意义。”
来自韩国的金哲镇告诉记者,在韩国也有中秋节,他们叫做“秋夕”。“秋夕”这天韩国人会吃一种叫做“松饼”的传统点心,“和中国的月饼差不多,不过是弯月形的。”
来自摩洛哥的玛瑞姆到唐山还不足1个月,这个长得像芭比娃娃一样的美少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当她知道中秋节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时很感动,“跟大家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玛瑞姆说,“我喜欢唐山,更爱唐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