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抓发展全员抓项目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白春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宏观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应该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迁西县在客观审视、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要全党抓发展,全员抓项目,把镇域经济、城市经济、园区经济、生态经济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加速。
一、认清发展大势,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项目建设上来
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严峻性、复杂性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迁西县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一钢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冲高回落的调整趋势。客观审视自身发展,迁西还存在着经济运行质量低、项目建设水平低、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源优势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们的禁锢和制约,资源优势正在转为资源依赖,产业、项目大多围绕资源而生,围着矿山“打转转”,这造成了我们思维的定势,妨碍了发展的目光和路子,导致资源优势正在转为资源制约。
把握自身问题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迁西已站在了十字路口,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回顾迁西的改革发展历程,与国家始终保持同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此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迁西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全国首创“围山转”模式,农业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第二个阶段,以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为标志,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迁西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县链条厂、阀门厂等一批县办乡办企业兴起,矿业经济和钢铁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第三个阶段,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迁西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推动津西等一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第四个阶段,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迁西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铁矿、钢铁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成功跻身全省五强、全国百强。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迎来了第五个阶段的“窗口期”。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运用改革的手段倒逼转型升级。我们必须抓住用好这一重大机遇,紧紧围绕镇域经济、城市经济、园区经济、生态经济四项重点,发展支撑县域经济的大项目、好项目,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通过项目支撑,有效应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解决发展中一系列问题。
二、紧扣目标任务,以项目建设支撑迁西未来发展
项目建设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落实项目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此,今后一段时期迁西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紧紧围绕镇域经济、城市经济、园区经济、生态经济,牢牢抓住项目建设,不断调整优化“一轴两厢三园六区”的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把开启滦河时代落到实处,力争到2016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定目标,实现四个突破。在项目数量上求突破,力争到2016年,累计谋划入库项目600个以上,招商引进项目160个以上,开工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在项目体量上求突破,力争到2016年,累计谋划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亿元以上项目2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在项目质量上求突破,力争到2016年,新上产业转型项目30个以上、战略新兴产业项目20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20个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90个以上。在项目效益上求突破,力争到2016年,工业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以上。
——定原则,把握四个关系。把握大项目与中小项目的关系,在抓好一批十亿乃至百亿以上大项目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小而特”“小而优”的中小项目,构建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格局;把握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关系,抓好城市、园区、民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把产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税源型项目;把握二产项目与一三产项目的关系,把工业项目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产业;把握外引项目与内生项目的关系,抓好开放招商,实现借梯上楼、借船出海;注重眼睛向内,依托现有企业尤其是矿选企业,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真正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好、发挥好。
——定任务,突出四个重点。围绕镇域经济上项目。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上项目,必须紧紧围绕“一乡一品”,切实找准镇域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北部、南部、城郊的区位特点,以项目建设不断培育壮大镇域经济。力争到2016年,打造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乡镇10个以上,超10亿元的乡镇2个以上,镇域经济总量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75%以上。围绕城市经济上项目。城市经济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把项目与城市经济有机融合起来,产城互动是一剂良方。要抓好工业强城,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与城市融合,大力谋划实施一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要抓好旅游兴城,把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将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谋划实施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一批城市旅游项目。要抓好商贸活城,树立开放搞活理念,围绕发展商贸流通产业,谋划一批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的专业市场、物流中心项目。力争到2016年,新上5000万元以上的城市产业项目10个、城市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以上。围绕园区经济上项目。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区域发展的主引擎。要通过“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模式,破解土地、环保等瓶颈制约,大力提升发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加快“有中生新”,围绕特种钢材、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无中生有”,依托光伏、现代家居、特种钢材等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到2016年,园区经济总量占县域经济总量的36%,入园企业数量达到12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0亿元以上。围绕生态经济上项目。生态是优势,更是潜在的资本和无形的资产。就迁西来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块“金字招牌”,一定要把生态资源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以生态为本底、以京津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北部长城、中部滦河、南部生态三条文化旅游产业带,真正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带动促进全域提升。力争到2016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达36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7亿元以上。
三、夯实党建基础,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加快项目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打造过硬队伍,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要“选好”人、 “用好”人、 “管好”人,把项目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围绕“全党抓发展,全员抓项目”主题,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项目全员化的工作办法(试行)》《关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关于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按照“四个一”(联系一个、引进一个、推动一个、落地一个)的要求,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职能部门、乡镇、非职能部门、机关干部五个层面的任务分解。
建立健全机制,保障项目建设。健全定期调度制度,县一级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乡科级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项目建设重大问题、制定推进举措。健全督导检查制度,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要求,采取定期巡查、明察暗访、专题调研等形式,全方位督导检查。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实行项目考核评价日常化,坚持半月督导、每月汇总、双月考核。健全奖励问责制度,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资金奖励,在评先选优、选人用人上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干部,严格责任追究。
锤炼优良作风,提速项目建设。务必以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锤炼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务必坚持清廉自守,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积极引导各级干部深入项目建设最前沿,搞调研、谋举措、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以项目建设提质提速助推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作者系中共迁西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