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莉和她的古韵新声曲艺社团
图为权莉正与社团成员一起练习乐亭大鼓。邱青伟钱琨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钱琨)权莉在今年唐山市评选出的“十佳教师”中格外引人注目,她和她的“古韵新声”曲艺社团在唐山市乃至河北省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作为一名小学大队辅导员,她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却也收获了很多——孩子们真心的喜爱、省市区的多次奖励,更重要的是,让家乡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与乐亭大鼓的缘分
2008年,9个唐山家庭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权莉家就是其中一个家庭。权莉回忆说,节目组随机分配给每组家庭(三个家庭一组)“冀东三枝花”作为作业,她们那一组分配的是乐亭大鼓。“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接触过乐亭大鼓,而准备时间仅有一周。”组员中只有权莉的母亲有评剧基础,于是,大家一起搜集乐亭大鼓的资料,研究、学习。也就是在这一周,权莉被乐亭大鼓深深吸引住了。
权莉说,乐亭大鼓需要表演者一手敲鼓一手打板,边说边唱,同时还要和三弦琴师配合,一心四用,是“冀东三枝花”中最难的一种曲艺模式。
节目虽然录制完了,权莉却陷入了沉思,乐亭大鼓——我们家乡这么好的民间艺术,怎样才能更广泛地传承下去?身为路南二实小大队辅导员的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课堂响起古韵新声
权莉在学校组建了一个“迷你”乐亭大鼓社团,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练习,第一批学员只有4名。当时权莉觉得想法还不成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觉得等有了成绩再跟学校汇报。
一到周末,权莉就和有评剧基础的母亲走出去,拜访乐亭大鼓的名家,请他们指导。有机会就去罗君生老师(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弟子)、王金良老师(河北第一弦、乐亭大鼓著名弦师)那里请教学习。下班后,权莉就跟母亲一起跟着“录老师”学习。权莉的母亲说,天天跟着录音机学习,录音机不就是“录老师”么!
第二课堂,就是这个小小的古韵新声社团的训练活动时间。权莉教孩子们形韵,请老专家来教孩子唱法。请曲艺大家来教,资金方面没有那么充裕,更多的是让有功底的母亲免费来教孩子们。
就这样,小小的曲艺社团终于开出了第一朵花,在一次演出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校园绽开朵朵曲艺之花
第一次演出后权莉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这让权莉干劲十足。4人的小社团随后扩大到15人。困难也随之而来。孩子们要一边打鼓打板一边唱,开始孩子们有的不在板眼上,权莉就一个个手把手地教,再合板槌。孩子的手小,板和鼓槌经常掉,又危险又混乱,权莉就想出一个办法,先用纸板做的板和鼓槌训练,等到配合好之后再用真的板和鼓槌。
由于经费有限,权莉就尝试把配乐做成伴奏带,而且改革成以三弦为主加入现代的电声,让音乐更加饱满,让孩子们更喜欢。传统的曲段长,对孩子们来说也并不适合。权莉就想创作孩子们自己的曲段。路南二实小校长刘荣智对此很支持,特意作词《书香校园》,罗君生老师把词改成韵,王金良老师作曲。《书香校园》歌词唱孩子自己,通俗易懂,老调新词,朗朗上口,又不失传统艺术的韵味,演出时外行的观众也有共鸣,跟随着孩子们一起打节奏。《书香校园》之后,他们又创作了以廉政进校园为主题的《从小做起》,并且把两首原创曲段做成MTV,这两部MTV都在团中央网站未来网登载。
有人觉得传统曲艺练习起来一定很枯燥,很好奇权莉是用了什么魔法让孩子们喜爱上这门艺术。五年级的孙乙是第一批学员。她说,学习乐亭大鼓并不觉得枯燥、辛苦,在第二课堂上,跟老师在一起记歌词,会觉得很快乐。四年级的杨清源说,学习乐亭大鼓是因为这是我们家乡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喜欢传统文化,家长也很支持自己学。孩子们对权莉的评价是:温柔美丽又体贴,非常可爱,有童心。
在权莉老师的感染和带领下,古韵新声曲艺社团现在已经有30名学员。曲艺之花在校园怒放,更获得了很多奖项。下一步,权莉打算让社团里的30名社员在各自班级里组织曲艺小组,让全校的学生都爱上家乡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