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静下来 广场舞的是与非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本报记者王蓉辉)昨天,本报在“让城市静下来”栏目报道了城市噪音的种种乱象。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或打来电话,或发来E-mail,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诉求。聆听群众的呼声,回应百姓的声音,昨天记者就大家反映比较突出的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进行了采访。一方面,广场舞的爱好者们认为,跳舞能带来健康身体、愉悦心情;另一方面,不少居民表示,广场舞是好,但高分贝的音乐、越聚越多的人群,带来的是不堪其扰的嘈杂噪声,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再安宁。有人说都是“广场舞”惹的祸,难道在健身娱乐和日常生活之间就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爱好者说:
跳舞本为自己乐
“退休了,时间有了富余,我就想着做点什么。看人家跳广场舞,挺好看,还能减肥保持体型,所以也就跟着跳。”五十出头的谢女士说起广场舞神采飞扬,半年多来,只要天气好,她都要到凤凰山公园去和姐妹们尽兴起舞。
62岁的王女士已有两年的舞龄,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的血压血脂都偏高,现在感觉身体好多了,关键是大家一起活动,非常开心,再没有刚退休时的失落感。在老年大学学过舞蹈的李女士有时也会加入蓝天楼附近跳广场舞的队伍中放松一下,她目睹着这支队伍在小区空地和马路边来回“搬家”,起因全是有居民投诉。她认为,广场舞节奏轻快,舞姿舒展,即使平时不太会跳舞的人也能跟着学,很适合用来健身怡情,可现在总要在马路边跳,得吃进不少汽车尾气,所以就放弃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跳广场舞的以女性为主,大部分是中老年妇女,也有一些30多岁的孩子妈妈。说起因跳舞引发的一些纠纷,许多爱好者表示,希望大家也能体谅一下她们的苦衷,找到一种既健身又实惠的休闲方式不容易,城市空地本来就有限,选择在居民楼附近实在是无奈之举,跳舞的人多,音乐声小了听不见,声大了又扰民,其实她们也很矛盾。
受扰者诉:
噪声真的惹人烦
“我住的楼临着小区主路,跳广场舞的一到晚上7点就在马路上打开音响,要跳到9点多才收,声音大得夏天也不敢开窗。”家住鹭港小区的方女士自从把家安在这里,一直饱受这样的噪声干扰,同时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她也很关注开滦一中的学生与凤凰山公园跳舞者之间的“对抗”。方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跳广场舞的多集中在鹭港会所东侧,附近居民抱怨的不少,尤其是跳舞队伍由原来的一支发展到三四支,各队都放自己带来的音响,非常繁乱,有居民曾向“110”报警,但民警来了说一说,跳舞的当时能收敛一些,过后又音响照旧。鹭港小区临近一中,许多学生在此租房,深受噪声干扰。这里还有许多家庭的孩子在上中学、小学,曾经发生过家长因孩子不能安心学习、多次交涉未果而与跳舞者激烈口角的事情。
家住古冶林西的薛老先生对广场舞噪声扰民深有体会。他家就住在林西广场附近,每天清晨5时半至6时半,晚上到9时甚至更晚,广场上人潮涌动,跳广场舞、踢踏舞的,打鼓、唱戏的,抽响鞭、吹唢呐的,十分热闹,而且在这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音响比着赛着地开大,尤其是鼓声一响,震天动地,像他这样的老人从旁边经过,心脏都跟着颤,十分难受。附近居民向“110”报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太大效果。他认为,来娱乐健身的人多了,说明大家都有了健康意识,应该是好事,但凡事得有个度,不能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健康。
建议者言:
规范音量定时间
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走出户外,投入积极向上的健身娱乐活动,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值得鼓励,但由此产生的噪声扰民问题也一定要参与者和受扰者,乃至政府部门,都来认真想办法加以解决。既不能因噎废食,一律取缔,也不能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任由对立情绪发展。有不少市民提出建议,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有限,居民健身需求日增的现实情况下,可不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划定专门的活动场地,规定广场舞的组织者到街道或社区汇报参与人数,便于管理,严格规范音响音量和活动时间,社区也可以请医学专家办讲座,让更多的人尤其是爱好广场舞的市民了解噪声的危害,引导老年人正确选择适应自己年龄段的健身方式,在既利己又利他中做出自己作为文明市民的文明举动,健康自己,不扰他人,节制礼让,互相尊重。只有城市动静相宜,生活才能和谐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