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剧团的“排练日”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梁中凯) 入冬以来,素有“京东第一戏”之称的迁西县罗家屯镇长岭峰评剧团紧张而又忙碌,他们精心准备的30余个新老节目,将于元旦、春节期间闪亮登场。不大的排练厅内,长绸、锣声构成的欢快场景,驱散了室外的天寒地冻。
近日,笔者驱车前往罗家屯镇长岭峰评剧团。还没走进大院,就听到里面传来热闹的锣鼓声。走进排练厅,演唱有板有眼,伴奏全神贯注。一打听才知道,剧团正在为年关大戏进行彩排。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既有花甲老人,又有黄口小儿,精湛的演绎不时引来台下一阵阵喝彩声。在排练的间隙,团长赵录自豪地说:“我们的演员可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偶像’,这不,刚彩排就已经吸引了一大堆的戏迷了。”
据赵录介绍,罗家屯长岭峰评剧团初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六七十年代,当时拥有王宝贵、赵文生、杨翠兰、王凤兰等一批优秀演员和伴奏高手,他们不但能上演20多出传统戏,还能演《夺印》《向阳商店》《金沙江畔》《红灯记》等10多出现代戏。2002年剧团重组,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没有剧本和曲谱,我们就自己录音整理和设计。缺少服装和道具,全团人员就四处化缘。”赵录指着身旁的一套立式音响,“这是今年添置的,花了4万多元,除了村里的赞助,就是一点点省下来的演出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业余剧团又恢复到建团以来的最佳水平。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剧团去县城大礼堂卖票演出,别看是草台班子,照样一票难求。”赵录自豪地说,“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当时有很多‘粉丝’。”
“现如今,我们每年能演出80多场。”说起这几年剧团在群众中受欢迎的程度,老赵的声音立马高了起来,“现在生活好了,逢年过节、村庄搬迁、老人过生日等高兴事儿,大家都喜欢请剧团去唱几场。迁安、青龙等周边县市,都有咱长岭峰剧团的足迹!”
在排练厅内,角落里整齐排放的几个大木箱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外表的黄漆虽然失去了原色,但“长岭峰评剧团”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依稀泛着光芒。
“这可是我们全村人的无价之宝了,承载着我们全村人的精神寄托和希望。”说话间,赵录打开其中一个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套精美刺绣的戏服。“这件黑蟒袍已经60多年了,是当时团里最值钱的家当,几乎是集全村人之力,花了800元钱从天津买的,没有大演出我们都不舍得拿出来用,以后会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永远传下去。”
“这不眼看就要过年了,每年我们都要到县城里演出好几天。得抓紧时间排练,争取为全县人民送上一道戏剧大餐。”赵录骄傲地说。
近些年,农村建设日新月异,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生活该何去何从?我们在这个庄户剧团的身上仿佛找到了答案,因为他们演的不仅是戏,更是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