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社会新闻 正文

"工矿泰斗"孙越崎之孙孙元辉"名人之后"的平凡人生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4-01-02 11:18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工矿泰斗”孙越崎之孙孙元辉

“名人之后”的平凡人生

 
孙越崎
 
 
孙竹生
 
 
图为孙元辉(右一)与哥哥和母亲在一起回忆家族历史。 记者 赵亮 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记者 王雪漫)“我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记者的采访,60岁的孙元辉边翻看着家族的老相册边平静地说。午后的阳光有些昏暗,他淡然讲述着那些尘封的往事,一如他的为人谦和、低调。

  孙元辉的祖父孙越崎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被业界尊为“工矿泰斗”。尽管头顶“名人之后”的光环,可他从未以此为“名片”。他插过队,做过工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今年才退休。

  祖父的百年传奇人生

  在孙元辉眼中,爷爷的一生漫长、曲折而传奇。孙越崎189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3岁时,他抱着实业兴国的理念转学理工科。他创办了穆棱煤矿,率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抗战之初,他抢在日军侵占前把中福煤矿设备器材和骨干人员南迁四川,建起了4座煤矿。抗战中,他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为此他获得了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被誉为“煤、油大王”。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率资委会3万名技术和管理人员拒迁台湾。建国后,他积极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建言献策,为煤炭事业和三峡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晚年,他为增进两岸共识、扩大两岸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四处奔走,作出了卓越贡献。1995年12月9日,孙越崎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孙元辉说,爷爷给他留下的宝贵财富,概括起来就是“爱国、敬业、正直、清廉”。正如爷爷为自己更名越崎一样——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这是爷爷为之奋斗一生、矢志不渝的信念。爷爷曾说:“爱国就是爱这里的土地和山水,爱这里的草木和砖石,爱这里的历史与文化,爱这里的人民,爱这里的一切!”在所有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他都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作出正确抉择。孙元辉回忆,爷爷晚年时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迁,一件是不迁。抗战之初把中福煤矿设备器材和骨干人员迁到后方,没留给日本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把资委会下属人员和设备不迁台湾,留给了人民。”

  接受采访时,孙元辉作为亲属刚参加完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第22届颁奖大会归来。这个以祖父名字命名的民间专项科技基金会是1992年由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位知名人士倡议设立的,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能源界科技人员及培养科技人才。如今,基金会已对煤炭和石油系统近190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奖励,其中能源大奖的80位获奖者已有17人成为中国工程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元辉说,爷爷一生都把知识和人才看得特别重。他百岁高龄时还坐着轮椅出席颁奖大会,亲自给科技人才颁奖。

  爷爷的清廉令孙元辉感触颇深。他说,家人曾多次提及,抗战时爷爷身兼5个企业总经理职务,却只拿一份工资。那时家居重庆,各矿同事往来出差办事,常被爷爷邀请来家吃饭。有时家中竟入不敷出,于是奶奶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姑姑和叔叔临时去街边摆地摊儿,出售些旧衣物等补贴家用。爷爷始终只管埋头事业,从不过问家中生计,甚至连自己工资多少也不清楚。

  爷爷去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他生前全部存款及去世后所有抚恤金、奠仪合计10万余元全部捐出。他和奶奶的骨灰一起撒在北京福田公墓一株雪松下,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从此伴青松长眠,与大地相融。

  自立自强的平凡生活

  身教胜于言教。孙元辉坦承,在他成长过程中,祖辈、父辈们的身教对他影响至深。

  爷爷一生酷爱学习,同时要求子女们也必须好好念书,靠真才实学立足于社会。爷爷的两子两女,个个学有所成。孙元辉的父亲孙竹生教授是长子,留美硕士,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机车车辆专业创始人,教育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铁道部顾问。他一生著作颇丰,在我国蒸汽机车技术改造、铁路运输牵引内燃化、发展铁路重载运输及双层客车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4月14日,他在唐山逝世,享年86岁。

  孙元辉的母亲吴翠微194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先后从事理论力学和英语教学工作,如今老人已是88岁高龄。孙元辉的父母当年曾被错划“右派”,蒙冤22年后获平反。孙元辉的大姑大学毕业后定居美国,二姑是农学教授,叔叔是地质测量专家。他们都是通过各自的努力进取,在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中有所成就的。

  孙元辉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开始时哥哥读初二,他才小学毕业。17岁时兄弟二人插队下乡,哥哥孙元怡到迁安,他到遵化。“在村里,种田、修水利什么活儿都干过,还做过小学代课教师。”孙元辉笑称,“干农活我别的不行,水稻插秧却很在行。”插队5年后,他又当了3年工人。尽管生活艰苦,可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插队第3年我开始自学,先是跟着电台广播学英语,后来又自学数理化。”孙元辉回忆,那时他白天出工,晚饭后就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进工厂后,每天工作、读书各8小时,几乎完全没有业余生活。“当时没奢望过上大学,只是计划自学完大学课程,让自己有能力搞些技术革新,也算是有点儿意义。”孙元辉说,“从文革前的初中代数第一册开始,我用5年业余时间自学补完了初、高中数理化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孙元辉兄弟俩都考入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孙元辉先后在钢铁、电子和机械领域从事了31年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工作,他参与研发的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有9项通过鉴定或验收,获5项科技成果,7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16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9项。

  孙元辉说,他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对他的教诲: “当你年老时,静下心回忆自己的一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若是觉得你给社会留下的多于你向社会索取的,那你这辈子就算是没白活,你就可以心安了。”正是因为受爷爷和父亲这样的影响,几十年来,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平凡、充实地生活。

  祖孙三代的唐山情缘

  “唐山是我内心深处一片最具温情的土地。我们祖孙三代和这里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孙元辉说,“爷爷在唐山生活了24年,唐山是他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1952年年底,爷爷从北京调到唐山开滦煤矿,分管井下基本建设和老矿技术改造工作。他主持钻机湿式作业法攻关实验,降尘效果非常好,推广后取得的成果全国瞩目,开滦矿务局成了全国第一个防尘达标局。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唐山人给了爷爷、奶奶无私的帮助。当时二老已经七八十岁,在一间平房居住,厕所、自来水全在院子里,一个煤炉抬出抬进,多亏邻居经常帮他们买煤买菜、抬炉子,送好吃的给他们……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两位老人都被埋在废墟下,爷爷还被砸断了两根肋骨,是邻居们从废墟中爬出后,又把他们救了出来。当时二老无住处也无劳力,又是邻居们抬来木料为他们搭建起地震棚,从很远处抬水给他们用,还餐餐把饭送到他们面前。直到他们离开唐山,爷爷始终十分珍惜与唐山人结下的这份深厚情谊。孙元辉说,为了纪念爷爷,位于唐山的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建有孙越崎图书馆,唐山科技馆“在唐山工作和生活过的科学家”专栏也挂有孙越崎和孙竹生二人的简介和照片。

  “父亲自从1950年来唐山工作,直到2000年去世,在唐山生活了半个世纪。他把大半生都融入了唐山这块热土,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铁路事业。”孙元辉说,“唐山刻下了父亲太多的印记,在唐山铁道学院,父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机车车辆专业,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内燃机车专业教材……父亲桃李满天下,他们构成了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事业发展的几代技术骨干,在中国铁路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父亲深深的足迹。”

  孙元辉1953年生于唐山。作为高科技人才,他曾被境外公司高薪聘请,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唐山。孙元辉说:“我割舍不下唐山,因为这里是我的家。”

稿源 唐山晚报 编辑 张凌
.
相关新闻:
.
 
.
 
热点新闻
·唐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交流会
·拍手称快!唐山一9人恶势力集团被端!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举行
·2019“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唐山闭幕
·唐山500多种农产品亮相中国(廊坊)农交会
·陈学民:坚决落实领导责任 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历届残运会中规模最大!唐山举办第六届残疾人群体运动会
·唐山这个5A级景区门票执行淡季价格啦!
·2019年中共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第三轮巡视公告
·丁绣峰调研站西片区:加快打造聚集优势资源的“唐山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