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将会拿到“实名制”的矿泉水,以往那种喝了几口找不到主儿的矿泉水只能遗憾地被丢掉的情况,将从此绝迹(2月27日《京华时报》)。
一个小小的“实名制”,解决了开会时矿泉水浪费的老大难问题,的确该赞。不难想象,这样的做法有望在全国一些会议上推行,“实名制”的矿泉水将成为会议上的一景,开会时矿泉水喝几口就扔掉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不过,对各级会议上有关矿泉水浪费的现象新闻媒体早有报道,存在这一现象的可不只是全国“两会”。为什么全国上下一年到头那么多会议,那么多工作人员,没有人能够想出这样一个简便易行的法子,只有到今年的全国“两会”才能“发明”出来?这其中的原因颇耐人寻味。
说实话,我们的各级会议够多,参会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智商也够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可能从来没有人想到用“实名制”来解决会议上矿泉水浪费的问题,甚至,有人有更好的法子也说不定。之所以没有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到底还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机制存在问题。
比如,在很多基层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跟在上级的后面亦步亦趋,缺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级怎么做就怎么做,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做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就是混日子,属于“庸、懒、散”的范畴,正是我们需要反对的工作作风之一。
我们总是说,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但改革创新,不能大事小事都靠最高决策机关做出,而要发挥每一位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胆实践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愿意看到“矿泉水实名制”是由某个基层的地方会议上开始实行并在全国推广,而不是出自全国“两会”。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大事和做小事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连矿泉水的问题也要看上级怎么做,又何谈改革创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汇聚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群众乃至所有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机制,做到好的办法、好的思路、好的作风都能够随时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快。(刘昌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