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遇上闹心事 消协专家来支招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刘天玥)“3·15”在即,一些读者致电本报热线新闻部,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网购闹心事。近日,记者就如何在网购时合理维权、规避风险等问题采访了市消费者协会投诉部马超主任。
遭遇1:商品毁损
去年11月,贵女士网购了1套品牌化妆品。签收后,她发现产品不仅外表有明显划痕,且其中一款腮红已经碎裂。贵女士致电卖家沟通。对方否认产品有质量问题,并表示发货时商品很正常,腮红碎裂,与他们无关。随后,贵女士致电物流公司,物流公司表示,他们只认收货单,如果当时贵女士认为商品有问题,就不应该签收。
无奈之下,贵女士向网上商城进行投诉。几天后,卖家打来电话,说可以退回腮红的钱。最后,贵女士与卖家达成和解。
专家支招:当面验货防争议
我国快递服务标准规定,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检查、验收快件,收件人核对好货品后再签收。如果在签收后发现包裹中没有货物或是商品损坏,可以先联系电商、购物平台,解决不了的可以向消费者保护组织、工商管理部门投诉,也可向购物平台投诉。涉及诈骗的的可向公安部门报警,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运输中的风险应该由卖家承担,交到消费者手里后,风险才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由于网购运输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多,建议消费者在网购时要多咨询、多了解。下单前就售后服务、付款时间、有问题找谁、如何赔偿等问题与商家约定清楚。这样,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电商或购物平台解决。
遭遇2:假冒伪劣商品
路女士在某网上商城发现,一家店铺销售的某品牌纸尿裤每袋比实体店便宜不少。卖家表示,这批货是厂家直销,没有中间环节,因此价位低。于是路女士买了1箱。
收到纸尿裤后,路女士发现,商品包装风格和产品说明书都与实体店的别无二致,就放心地给孩子使用了。可没多久,路女士无意中发现孩子的被褥湿透了。她赶紧将孩子的纸尿裤拆下,发现纸尿裤根本存不住尿。路女士上网与卖家沟通。卖家坚称商品没问题。路女士遂联系网上商城客服人员,将商品使用情况与照片、视频一并上传。卖家最终答应双倍赔偿路女士的损失。
专家支招:看信誉度选品牌店
消费者网络购物时,应选择大型、知名、信誉和口碑良好的经销商,不要轻信网上的评论。网购遭遇侵权,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在消费者权益受损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作为第三方,在无法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承担先行赔偿责任。
遭遇3:虚假延迟发货
张先生在某网站订购了1套手绘陶瓷装饰盘。支付完成后的当天下午,他的网页订单详情显示:“卖家已发货,预计送达时间是一周内。”可接连两周,张先生都没有收到商品。联系卖家后,张先生才知道,直到联系当日,卖家都没有发货。卖家说,张先生购买的这套手绘陶瓷暂时缺货,如还想购买,只能继续等待。至于网站显示的“卖家已发货”,则是网页自动生成的。张先生对此愤愤不平。
专家支招:提前约定发货时间
不少消费者遭遇过虚假延迟发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操作,一旦到了付款期限,可能导致“钱货两空”。
网上购物时,最好提前跟商家约定发货时间和到货时间,并留作凭证。如果过了收货时间没有收到商品,应及时和商家沟通,查找原因。如果碰到商家虚假发货等无法通过双方协调解决的问题,消费者可以联系商家所在的购物平台客服人员,要求客服人员协调解决问题。如果有“申请退款”的选项,可以先点击“申请退款”,确保资金安全,然后再向商家提出赔偿要求。
遭遇4:霸王条款
刘女士网购了1双高跟鞋,穿了1天后,发现鞋磨脚。她立即联系网站,要求退货。客服人员表示,按照规定,如果“商品未拆封使用,依旧保持出售时的原质原样,不影响二次销售,可以退货。但刘女士已经拆开包装,且穿了一天,已经影响二次销售,不能退换。”
客服人员还表示,关于商品退换的规定已经挂在了网页上,刘女士选择在她们网站购物,就说明已经接受了网站的规定。刘女士只好放弃了索赔。
专家支招:保留凭证及时投诉
由于网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准确掌握商品实情。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经营者义务一章新增加了7日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消费者购物“后悔权”。当然,使用这一“特权”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承担运费,还有少数商品不适用退货,这也是消费者特别需要注意的。
但是,如果商品本身有瑕疵,卖家就有责任为消费者免费退货或维修,不得附加额外条件。消费者应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及时截取网页、索取售货凭证,以免出现问题进行投诉时无据可举;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应及时向消协组织或工商部门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