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唐山交大 感激如父恩师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最近,各大媒体、网上网下、官方和民间都在怀念、追忆唐山交大,让我这个80多岁的交大老校友心潮澎湃。
我是1951年考取唐山交大的。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直到1982年调到河北矿冶学院(今河北联合大学)才离开交大。
1951年,我在上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报考了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系。当时,我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交大土木系是全国一流学科,而且考上唐山交大,就能保证毕业后有工作。
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水平,其次才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的先进和完备程度。当时的唐山交大在这几方面都是全国一流的,特别是交大教师,大都是全国一流甚至国际知名的教授,也是我国某些学科的创始人和带头人:高等数学教师黄寿恒、郭可詹均是留美博士;力学教师黄安基、孙训芳、杨耀乾、吴炳焜等都全国知名;专业课教师张万久、高渠清、劳远昌、钱冬生、胡春农、华有光等,大都是留美、留英博士或访问学者。当时,唐山交大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有紧密联系,不少校友曾留学康奈尔大学,故唐山交大也曾有“东方康奈尔”之称。
交大的老师不仅学历高,且治学严谨。我留校任教后,老师曾对我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了解并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而且必须做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要经常阅读外文图书、杂志,应懂四门外语(英、俄、德、日或法语)。
我们念书时还没有毕业设计,毕业留校后,教研组主任张万久教授要求我补做毕业设计,并亲自指导。让我难忘的是,他给我指定的参考书几乎全是外文的。我从初中到大学一直学英语,英语还可以;俄语是毕业后突击学习的,借助字典还能看参考书;德语和日语都没学过,没办法,就把休息时间都用来学习,使自己能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后来回忆起来,我非常感谢张教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正是有了“先苦”,才能换来“后甜”。 1973年,我被派去参与修改我国的“铁路桥梁设计规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得了解先进国家的学术水平,需要阅读美、英、德、日、法等国的图书杂志,如果大学毕业后不是被张教授逼着去学外语,这时我就无法完成任务了。
对青年教师,张万久教授不仅严格要求,也非常关心。毕业留校后,我带学生去西北实习,当时西北的卫生条件差,加上自己没有注意,回来闹了一场大病。张教授亲自来单身宿舍看望我,并送给了我4个苹果,这是我到唐山后第一次吃上苹果。春节期间,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教师,有的买不起火车票回家,只能留在唐山过春节,张教授就请我们到他家吃年饭。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并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唐山交大学习和工作时,正是在这些恩师的教诲、帮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理论基础较扎实,懂几门外语,也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刻苦学习的习惯。后来从交大调到河北矿冶学院,我既要担任行政工作,还要搞科研、写文章,其中不少东西没学过,要边学边教,但总算坚持完成了大部分任务。
卢和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