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记者发现,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来自人民网)
笔者看来,广州市政府勇于公开“三公经费”之举本是好事,但是要公开的详细、公开的透明才能让大家信服。因此,我们需要一套“事无巨细”的规范机制,使会议预算节约化、规范化、透明化,从而掐住“第四公”的七寸,从源头上防范会议费成为一个“筐”。这就要求政府要出台操作性强、更加明细化、更加透明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让每一笔支出都曝光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每一笔消费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当然,要从根本上减少会议开支,就要彻底治愈“会议依赖症”。现在我们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偏高,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挤压了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山会海占用了大量资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三令五申:“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这就要求各地党政机关首先应做出表率,把开会的劲头,多用在转变工作作风上。通过压缩会议,节约会务成本,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将更多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三公消费”公开之后,很多地方都呈现出连年下降的喜人形式。但是,整体行政成本有没有下降,却是一个未知数。笔者认为,谨防“会议费”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制度要先行。除了对“三公经费”进行财政监管以外,还应把会议费等经费也纳入监管范围,以此杜绝一些部门利用会议费逃避支出监管等现象。此外,还需建立健全会议审批制度、完善会议费用开支制度、加大“会议敛财”惩治力度等等。唯有将制度之门锁紧拴牢,才能让会议费花得既合理又有效。
(春水煮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