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需要花钱,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据8月12日《新京报》)。
个人档案(主要指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尽管个人档案大都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但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档案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档案,报考公务员、考研、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事项都会受到影响。而在现实语境下,只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接收管理个人档案,民企员工、自谋职业者、无业者以及因辞职、辞退、开除等原因脱离机关单位、国企的人员,其档案只能放到各地的人才市场托管。这种档案托管引发了两种纠结——公民档案托管必须按年缴费,长年累月地缴费,负担加重,不缴费,档案就会成为死档,这是公民个体的纠结;档案托管费数目巨大,开支不明,成了糊涂账,这是公众的纠结。
所有的纠结都因一个费字,而要从根上化解纠结,则有必要取消档案托管费。档案托管牵涉数亿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也具有民生属性,而现行的档案托管采取的是商业运作模式,且属于独此一家、别无他店式的垄断型商业运作模式,与档案托管的民生属性相悖。政府应该尽快摈弃原有的档案托管模式,承担起免费托管的义务,使托管成为公共服务,赋予托管公益属性。这样做,能够减轻民众负担,给民众提供便利,能够体现政府的担当,完全顺应了民众期待。
政府正在着力建设公民信用体系,其实,涉及这么多公民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公民个人信息建设工程,属于公民信用体系“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在谋划公民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时,对公民个人档案管理的整合、转型、升级予以全面统筹考量,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民电子档案系统,从而进一步推进公民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档案的价值。
(唐山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