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他插上发明的“翅膀”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周玉成)别看他是那样的纯朴:个子不高,身体瘦弱,不善言辞。但是貌不惊人的他,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猛攻知识技术的堡垒,革新成功47项,其中9项获省、市、公司科研成果奖,4项国家实用专利,为国家创造效益500多万元,被工人们誉为矿山“爱迪生”、矿山发明家。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江苏省自学成才二等奖、江苏省“十大杰出职工”、江苏省“十佳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徐矿集团庞庄矿的智能型矿工——殷春银,是读书为他插上发明的“翅膀”。
1976年深秋,22岁的殷春银被召入庞庄煤矿,在运搬一区当上了煤车修理工。进车间一看,心里就凉了半截:煤车清扫、整修、注油、装配等工序全是人工操作,怎么才能进行科技创新,减轻劳动强度呢?他想到的是苦学知识,努力敲开发明创造的宝库。
殷春银的文化程度很低,只是初中毕业。为了攻克文化关,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初、高中文化知识。他自费购买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钳工》《车工》《电工》等技术书籍,一门一门地啃,一段一段地抠。他暗地里给自己约法三章:除看新闻联播,不看电影电视;班后不打扑克顶鞋底,垒“长城”消磨时光;班后不参与喝酒、闲聊、胡侃。他总是那么爱惜时间,把抠出的时间用到学习和技术革新上。在单人宿舍里,他找来一块木箱当案板,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营养。从寒冷的冬天,到炎热的夏日,他把工余时间都用在看书学习文化、细心绘图上。外出开会,他总忘不了去新华书店买书,书本笔记随身带,新华书店成了他的学习“宝库”。特别是学绘图,殷春银可谓是熬费心思。他对设计图纸是“门外汉”,只好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虚心请教城里的授课老师。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他冒雨骑车10多公里,登门求教。剖面图对他来说,也是难题,他灵机一动,下班后到一些废旧物资堆上,找来锯割过的物件对照原来的图纸进行分析、领悟,很快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这样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他自学完高中课程和一些机电专业知识,获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和专业证书,并被评为江苏省自学成才二等奖。
知识,武装了一位普通矿工;技术,使他越来越聪明。他走上了一条拼搏之路,沿着它奔跑,勇攀高峰。没有铣床,镗床,殷春银运用学到的知识,在那台“一八”旧车床上附加了特制的夹具和刀具,便成了一台能铣、能旋、能镗的多功能车床,为系列机械化的加工制造开了“先锋”,这一系列设备中的多数使用液压技术,对机械加工和计算有很高的要求。到1978年时,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条龙机械化修车线形成了,体力活全变成了技术活。全班成了“年年红”的先进班组。当年中国矿大的一位教授现场看了殷春银的发明成果之后,惊讶不已地说:“我去过全国六十多个局、矿,唯有庞庄矿的矿车修理车间实现全程序机械化,属全国之首啊!”原中国煤炭总公司的几位领导到现场参观后,作出了评价:这不是简单的小改小革,而是伟大的发明创造!殷春银巧学硬钻,终于在液压管道的谜宫中摸索出了一条条捷径。他运用液压原理设计制造的矿车清扫机,比人工清扫车底提高工效15倍,每年为矿节省3万多元工时,少报废矿车47辆。该机从1985年投入使用后,至今为矿上创造效益400多万元。他设计制造的悬臂式矿车整形机,能上下左右360度转动,配上特制的整型模板,挤、压、拉、调整运用自如,真是巧夺天工。一些专家、教授看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部灵巧的机器是出自一名普通矿工之手吗?听了殷春银讲解、操作后,专家、教授们由衷地啧啧称赞:“矿工伟大、聪明!”是啊,他用勤奋、用心智,终于敲开了智慧的宝库,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
2004年8月9日,庞庄矿首创全国煤炭系统全国劳模殷春银工作室,引领了许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自创立以来,已发明成功系统自动联锁安全门等10多项,创效益3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