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痛中重生
—开平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工业转型升级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杨丽雪 通讯员李志全 宋小婕)这是一组数字,它令人欣慰——
截至2013年底,开平区共淘汰拆除148座石灰窑;关停取缔矾土矿7家、小采石38家、小酸洗5家、小洗选31家、洗储煤及散料堆场56家、小耐火5家。
截至2014年6月底,开平区已淘汰落后产能炼铁361万吨、炼钢542万吨、焦炭50万吨、水泥210万吨……
这也是一组数字,它令人焦急——
据开平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03亿元,同比下降47.5%……
这依然是一组数字,它令人振奋——
投资8.48亿元的银水集团钢制车轮、焊丝项目已投产,投资55亿元的唐钢高强度汽车板项目预计今年完工,京华制管二期也已动工建设,东华集团投资40亿元的商贸城机器隆隆……
在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开平区淘汰落后产能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是开平以牺牲经济指标为全市到2017年压减粗钢产能4000万吨、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作出的贡献。
开平,义无反顾。
摒弃依赖资源发展的传统观念
开平,矿产资源丰富,冶金、陶瓷、水泥、煤炭、耐火一直是全区的主导行业。
然而,隐忧就像煤炭和石灰石一样深埋在地壳里,等待被一起挖出。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一座座石灰窑和一家家小钢铁、小水泥、小耐火、小采石的无序生产,让开平这幅曾经曼妙的山水画满目疮痍,蒙上了一层灰尘。
送献出去的是宝藏,留伴自己的是废弃品——这,几乎是能源型区域发展难以逃脱的结局。
资源影响发展,但资源并不决定发展。
站在开平区的版图前,区委书记和春军与区长杜庆勇的决心已下。
和春军说:“不能以损害锦绣河山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不能以玷污田园风光为条件促进产业发展,不能以增强经济指标为借口污染环境。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要注重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留出空间。”
杜庆勇说:“要把淘汰落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手抓,尽快做强‘长板’、补齐‘短板’。”
“治理环境、淘汰落后、促进转型”是路径,而且是唯一路径。
于是,开平区委、区政府打破“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依赖资源”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卯足干劲,吹响了向落后产能宣战的进军号。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
2013年11月24日,这一天注定会永远地载入开平史册。
上午10时许,随着市长陈学军的一声号令,开平区唐山兴业工贸有限公司院内的现场爆破人员迅速按下爆破按钮,一座450立方米的高炉烧结机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地。
当日,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地区组织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周日行动,共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打响了河北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气好转的第一枪。
而在上述行动中,仅开平区就淘汰3家企业高炉5座、转炉11座,共减少炼铁产能180万吨、炼钢产能392万吨,分占全省首个周日行动的39.5%和57.6%。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其实,开平区“淘汰落后产能”的艰难破冰之旅早已开始。
2007年,水泥机立窑开始拆除。到2010年,共拆除11家企业水泥机立窑21座、旋窑1条,淘汰水泥熟料产能213万吨,全区水泥行业水泥机立窑已全部淘汰完成;
2008年,水泥磨开始被淘汰。到2013年,共淘汰7家企业水泥磨17台,淘汰水泥生产能力210万吨;
2010年,钢铁行业拆除3家企业炼铁高炉8座,淘汰炼铁产能181万吨,同时电力行业淘汰2.5万发电机组2台;
2011年,淘汰3家企业转炉11座,炼钢产能319万吨;焦化行业3.2米焦炉4座,焦炭产能50万吨;
2013年,全区148座石灰土窑全部被拆除,拆除生产设备、切断生产性用电铁皮窑16座……
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而这,无不倾注着开平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几年来,由区长任组长,区工信、发改、监察等十多部门组成的淘汰落后产能领导小组,每年按照省、市有关淘汰落后产能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和责任主体,确保依法对列入淘汰范围的企业落后装备拆除到位;
为详细直观地掌握企业情况,工作人员逐企宣传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要求,使企业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同时通过听汇报、看生产等方式,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全面了解;
各相关部门加强密切协作,积极帮助企业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并确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对工作进程中存在问题,及时向市、区反馈,密切协调配合,有力保证了工作成效;
严格依法办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向企业送达淘汰有关文件,督导企业按时限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对可以拆除设备的企业加强监管,坚决进行破坏性拆除,严禁落后装备转移……
截至目前,开平淘汰拆除的小钢铁、小水泥、小酸洗等企业,没有一家死灰复燃的。
淘汰落后产能,开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阵痛中孕育巨大希望
产能减压“瘦身”,环境污染减缓。当山水画卷重又呈现迷人光彩的时候,谁又知道开平区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巨大牺牲?
去年,共关停各类钢铁、水泥、酸洗、石灰窑等企业271家,直接影响8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仅2013年11月24日拆除的3家企业高炉,每年就影响工业增加值16亿元;
今年前五个月,全区工业利税19304万元,同比下降74.5%……
对此,开平毫无怨言。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没有走不出的低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今年1月21日,开平区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隆重召开。“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与自身产业结构的矛盾相互交织,环境治理与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作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区委书记和春军在大会上直面困难和挑战,“但,痛定思痛,只要我们全区上下转变观念、提振信心,就一定能够度过宏观经济的深度调整期和开平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迎来换挡升级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曾经年产钢铁200万吨的兴业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早已没有了机器的喧嚣。负责人闫醒良说,“尽管当初有些不舍,但回过头来看,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选择是对的。在钢铁行情持续低迷、国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型钢铁企业迟早是要退出市场的。”
阵痛必然孕育着希望。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企业家,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越来越深刻。
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的阵痛,催生了全区上下转型发展的高度共识。
很快,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平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鼓励传统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鼓励区内钢铁、陶瓷、耐火等行业企业转型发展,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求相关部门为失业员工再就业、社会保险转移和接续、劳动关系处理、职业培训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同时,还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一方面政府设立风险基金,与交通银行合作,加大对全区中小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与东华集团、瑞丰钢铁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投资担保中心,与各银行合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近期为企业增加融资5亿元,远期将达到30亿元。
向转型升级急速奔跑,开平已经策马扬鞭。
投资55亿元的唐钢高强度汽车板项目预计今年完工,项目建成达产后,设计年生产成品15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7亿元;
占地5平方公里的唐钢高科技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
北京恒丰易盛公司投资2.5亿元的空气净化器项目和北京新奥集团投资4.5亿元的建筑垃圾处理回收等一系列项目开始落地;
始建于2003年的东华集团投资40亿元,积极推进耗钢产业转型升级,以现代仓储物流园区和生产加工园区为两翼,打造“三位一体”的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现代五金机电产业链基地;
京华制管有限公司立足提升生产效率、节能减排与安全环保开展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投资6000万元扩建4条热镀锌钢铁生产线,进一步开拓螺旋市场,完成螺旋规格的扩充……
如今的开平,处处、时时都可以感受到开放招商、项目落地的激情与力量。因为,它一直在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