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意识”是管好农村集贸市场的根本保障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滦县市场建设发展局 贾竟男)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物资调剂、互为补缺的交换场所,也是活跃县域经济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养殖业日益兴旺,各类产品、食品种类繁多,使农村集贸市场呈现出百业宏开的繁荣局面。但由于不少农村集贸市场是历史形成的传统市场甚至是自发市场,缺乏整体布局,规模较小,设施落后,环境较差,加上市场管理模式陈旧,成了既难以取消、又不易发展的“鸡肋”。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才能管好、用活农村集贸市场,使之更好地利民便民、造福于民?这是市场管理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自己作为一名市场管理人员,通过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市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和领悟:只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管好、用活集贸市场就不难。要做到这一点,市场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三个意识”,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市场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市场管理应该摒弃过去那种“重收费、轻管理”的老一套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要高站位、顾大局,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利民便民工程”,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和谐市场”“繁荣市场”“发展市场”上,沉下身子认真研究解决市场管理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二是市场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换位思考,视经营者、消费者为亲人、家人、朋友,努力为他们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氛围,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能力、有条件必做。
三是市场管理人员要树立法律意识。履行监管首先要学法用法,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对于欺行霸市、恃强凌弱、强买强卖、坑蒙诈骗、偷盗扒窃行为,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形成震慑,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交易秩序。
市场管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经营者、消费者素质千差万别,各种突发情况、各种纠纷、矛盾随时可能发生,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这是对市场监管员素质高低的实际检验,因此,必须注重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市场的组织能力。由于农村集贸市场一般规模较小,场地狭窄,欺街占道摆摊设点十分普遍,不仅造成道路拥堵,市场秩序混乱,影响市场交易,而且给正常出行、例行公务的人们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市场监管人员应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按交易规模、品类、种类合理划分区域,妥善安置摊位,留足便于来往的人行通道,严禁在市场区域外摆摊设点。
二是善于沟通各方关系的综合协调能力。市场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单靠市场监管人员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练好综合协调的基本功,学会用政策说话,以真诚待人,与各执法部门搞好关系,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形成协调一致的联合办公、办事氛围,以便能准确、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三是寓情于法、以理服人的调解能力。农村集贸市场人流众多,市场纠纷易发、多发,如处理不及时,极易激化矛盾,甚至酿成人身事故。市场管理人员作为直接责任人,必须放下架子,不打官腔,不说官话,善于用法律寓情于理,说服、引导、温暖各方,做到以法引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纠葛双方心悦诚服,明晰自己的不足,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四是产品、食品知识鉴别能力。市场监管员长期工作在市场一线,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食品,一定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产品、食品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严防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变质有毒食品流入市场,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