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市场不缺菜 菜价为啥见雪就涨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田菲菲)最近几天,不少市民发现蔬菜价格上涨较多,尤其叶菜价格涨幅明显。记者了解到,我市蔬菜日均供应量稳定,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虽然下过两场雪,但仅有个别蔬菜批发价格小幅上涨,那么,蔬菜的零售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
买菜人:菜价怎么这么贵?
“西红柿每公斤从4元涨到6元,黄瓜每公斤从7元涨到9元,现在的菜价是越来越高了。”在祥荣里标准化市场,市民刘女士左挑右捡之后迟迟没有决定买什么。尤其叶菜价格更是全线上涨,菠菜从每公斤5元涨到7元,韭菜从每公斤6元涨到9元,油麦菜从每公斤4元涨到7元。刘女士算了一笔账:全家4口人,每天至少要买3样素菜,每样0.5到1公斤,以前买菜每天10多元钱就足够,可现在要花二三十元。
不过,刘女士也琢磨出了门道,并不是所有蔬菜都会涨价,与叶菜类不同的是,南瓜、土豆、洋葱等耐存储的蔬菜价格变化不大,土豆每公斤4元,胡萝卜每公斤3元,都不贵。
卖菜人:谁让批发价涨了?
记者12月11日走访了祥荣里、红星楼和凤凰世嘉等多个标准化菜市场,发现一些蔬菜价格的确涨了不少。菜贩们都表示,菜价是从上周日的雨雪天气开始上涨的,其中绿叶菜涨幅最大。尽管每家市场的蔬菜价格存在差异,但都出现了每公斤1元到3元的上涨。
“我们跟着批发价走,没办法。”祥荣里标准化市场一位菜贩称,他的蔬菜零售价是根据批发市场的蔬菜进价而变化的,上周日下雪进菜的价格明显变高,所以他卖的菜价也因此提升,紧接着又迎来今冬第二场雪,蔬菜批发价格一直没有回落。菜贩说,他们赚的是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差价,如果不涨价卖,就要亏本。
下雪天,菜不愁卖。有的菜贩认为雪后菜价高并不影响销售。李师傅贩卖蔬菜3年,上周日他摊子上的大部分蔬菜价格每公斤上涨了1元到3元,“天好时买当天吃的菜就够了,可这会儿人们都担心再下雪怎么办,所以特意多买点菜回家囤着,防止继续涨价。”李师傅说。至于菜价涨幅为何这么高,他同样归咎于蔬菜的批发价格上涨,而对于批发价上涨的原因解释为天气造成供应不足。
记者调查:个别蔬菜进价略有上涨
菜贩们称,菜价高是因为批发市场的蔬菜进价涨了,那么,批发市场的价格究竟怎样?1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我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荷花坑金钟蔬菜批发市场,我市70%的农贸市场是从这里批发进货的。
记者在现场发现,蔬菜批发价格并没有因为下雪而一路水涨船高,菠菜每公斤2元、韭菜每公斤5.4元、西红柿每公斤3.2元……记者综合多个批发户的叫价后发现,由于雪天从农民手中的收购价格略有提高、运输成本略有增加的原因,除菠菜、韭菜等个别叶菜价格涨幅近20%以外,部分蔬菜只略有上涨,还有不少菜价“按兵不动”。
批发市场:菜贩沿用“春节模式”
对于上周日后的菜价增长,记者采访了荷花坑金钟蔬菜批发市场的相关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王稚民表示,下雪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对菜价造成一定影响,但上涨只是小幅的,因为供货量一直正常,每天都保证在2000吨左右,唐山市场总体并不缺菜。
“市场每天对蔬菜交易的最高价、最低价以及中间价都有统计,从数据来看,蔬菜批发价格没有因为雪天出现异常波动。”王稚民认为,蔬菜零售价格的提升是因为一些商户已经形成局域的价格垄断,主要体现在大年三十前一周,商户用过这种方式抬高菜价,最近的雨雪天气,商户又在沿用“春节模式”。
菜价上涨与需求方心理预期有关
王稚民分析,一般来说,除非出现持续的恶劣天气才可能造成蔬菜供应量减少,短暂的雨雪天气并没有实质上的影响,而近期的两场降雪令零售市场的菜价变高,归根结底还是与需求方(农贸市场菜贩和市民)的心理预期有关。
王稚民认为,蔬菜这类农副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遇到下雪,由于对未来天气的不确定性,人们难免会担忧:明天会不会继续下雪,是否可能造成蔬菜供应量减少?因此,不论零售蔬菜的菜贩还是买菜的市民,对菜价的心理预期都会随之提高,可能产生“囤菜”的想法,尤其菜贩对天气因素更加敏感,一旦出现雨雪等恶劣天气,会随机调整进菜的数量和价格。
“相比较菜贩叫卖的价格而言,天气对批发市场的价格影响就比较滞后。”王稚民解释,批发蔬菜数量大,而且这个量是提前几天就跟货源地预订好的,这很难受到唐山本地天气变化的影响。
|